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00字。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感知和反应态度都不同,这说明古松的形相与观者的性格和情趣有关。
  B.人们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来源于人们在环境中积累经验,从而在经验中获得实用的知觉。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
  D.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这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商和植物学家要想感知古松的美感,要试着脱离原有的心习,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可能是因为王维的诗歌还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态度。”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C.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D.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作者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分析杨万里《插秧歌》这首诗所呈现的态度。(6分)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