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20字。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老城故事多,皆因城市的老街旧巷。当你走进钟楼巷,感觉只需一个转身,便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甲】。
  漫步其中,一砖一瓦、乌漆大门、雕花门楣,仿佛都在告诉你许多景物都经历了漫长岁月和风雨打磨。
  在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的南唐铜钟旁,斑驳的落叶quán释着静美,两者相互映衬,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古今相róng的钟楼巷,现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文艺一条街”,移步换景,引人驻足,随手一拍就是一张风景美照。咖啡店、面包房、土菜馆【丙】令人目不xiá接的特色小店为老巷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出钟楼巷,转入税务街,乔园、蒋科进士第等古建筑【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mài,【丁】见证了海陵的繁华,也为当地的人们留住了乡愁。
  (选自学习强国“水韵江苏”,有改动)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填入【甲】【乙】两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穿越 【乙】延续   B.【甲】穿梭 【乙】延续
  C.【甲】穿越 【乙】沿袭   D.【甲】穿梭 【乙】沿袭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划线句子的主干为“小店注入活力”。
  B.从结构上说,“老街旧巷”是并列短语,“雕花门楣”是偏正短语。
  C.【丙】处标点符号应当用省略号。
  D.【丁】处的划线句语序不当,应该将“为当地的人留住了乡愁”和“见证了海陵的繁华”调换位置。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8分)
  (1)日星隐曜,              。(2)               ,略无慕艳意。
  (3)俗子胸襟谁识我,              。(4)              ,受上赏。
  (5)“马”在中华文化中是勇敢、忠贞的象征,古诗词里面常常出现它的身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用“              ,              ”表现盛大的出猎场景;《破阵子》中,辛弃疾用“              ,              ”表现战争场面的激烈。
  5、综合性学习活动。(8分)
  我校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研读文本品形象】老师要求同学们从课本中所学小说或者名著推荐小说中,挑选一个人物交流阅读体会,仿照下列人物点评,请你再选一个人物,也来写几句阅读心得。(3分)
  【示例】杨二嫂,从一个美丽恬静的豆腐西施变成尖酸刻薄的中年妇女,我从她身上读出了故乡生活的日益窘迫。
  (2)【群策群力拟主题】班级向全班同学征集此次活动主题语,已拟出了主题语的前半句,请你从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寻找有用信息,续写后半句,上下句要对仗。(2分)
  提起小说,你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丰富的情感因经典小说而形成,美好的灵魂因经典小说而塑造,人生的真谛因经典小说而悟得。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挽起手来,再度走进那一片动人的文学天地?
  主题语:走进小说世界,              (3)【分门别类组版块】
  示例:小说篇目:《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
  版块名称:《小说天地??见证少年成长》
  理由:这两篇都是涉及少年成长这一主题的小说,讲述成长中的美好情感、苦涩滋味和无奈叹息,展现世间百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备选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
  版块名称:《小说天地??              》
  理由:               (3分)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6题。(6分)
  蓟中①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
  岂无安边书③,诸将④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⑤,归来独闭门。
  【注】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篇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第五、六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问延续之久。
  D.第七、八句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