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94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同学们在中药材劳动实践基地参加了制作艾条的体验活动,请你完善体验报告的内容。
  1. 用正楷字书写“制作艾条体验报告”八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体验目的
  ①学习艾的相关知识,制作药用艾条,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 体验内容
  (一)学习艾知识
  ②艾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叶片厚实,覆盖着细绒毛。
  ③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各地。适生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
  ④医书典藉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具有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
  ⑤人们把艾叶做成艾条,用于针灸时熏穴位,提高针灸的疗效。
  2. 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做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表达的是“已经长成的植物体” 的意思,所以“植株”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散在一定的地区内”的意思,所以“分布”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意思,所以 “典藉”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表达的是“功能、效率”的意思,所以“功效”一词中有错字。
  (二)了解艾文化
  清明节所食青团就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制作成的。端午节之际,人们用挂艾草、制香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艾不仅与文学创作有不解之缘,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① 》中第一次提到了采摘艾的劳动:“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自此以后,艾就频频出现在中国文人的创作中。屈原的“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东坡的“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范成大的“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皆将艾入诗,用以传情达意。
  3. 你在①处补写相关的内容。
  4. 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做出修改。
  (三)制作药用艾条
  将晒干的艾叶,捣成艾绒。用桑皮纸卷成所需直径的纸筒,接着向纸筒内一点一点填塞艾绒,边填边用木棍压实。用力要 ① (均匀\匀称),这样做出来的艾条才会质地坚实。然后,用桑皮纸将艾条两端裸露部分封口。最后用刷子蘸蛋清涂抹到艾条上,阴凉处风干。刷蛋清就像刷一层油漆,可以 ② (克制\克服)桑皮纸燃烧过快的缺点,还可以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防止药香挥发。经过这几道工序,艾条就做好了。艾条独特的制作工艺让人惊叹。
  5. 你在①②处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均匀     ②克服 B. ①匀称     ②克制
  C. ①均匀     ②克制 D. ①匀称     ②克服
  第三部分 结语
  我学习了艾的知识,了解了艾与生活、文化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本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对中草药的认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6. 你用上“体验”“感受”两个词语,在文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答案】1. 制作艾条体验报告2. C
  3. 诗经4. 示例:艾不仅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文学创作有不解之缘。5. A
  6. 示例:体验了艾条制作的过程,感受到了制作工艺的独特。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将“制作艾条体验报告”正楷字工整地书写下来。注意“体”字,书写正确。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A.植株:已长成的植物体,包括根、茎、叶等部分。书写正确,没有错误,而非“有错字”;
  B.分布:分散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内。书写正确,没有错误,而非“有错字”;
  C.典藉——典籍:泛指古代重要文献。“籍”不能写作“藉”。选项正确;
  D.功效:功能;效率。书写正确,没有错误,而非“有错字”;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