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210字。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满分 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因为他们是“文盲”, 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2)我记起在乡下时的事来了。 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总夸奖这些孩子聪明。这等于说教授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但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小学生捉蚱蜢,那些“聪明”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
(3)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 因为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 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4)这样看来,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5)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凭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乡下人大多不识字,这是符合实际的事实,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乡下人生下来就是识字能力差、学习能力弱的人。
B.“足声、声气”“可以是足够的‘报名’”,可见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有时仅凭足音、声气等信息,我们便能成功辨识彼此。
C. 相较于面对面的说话,文字交流能突破时空阻隔,但其具有无法规避的缺陷,未能像前者一样做到完善无缺地传情达意。
D. 作者认为,“文字下乡”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对于“乡土社会的文盲”现象,还需从社会环境等方面推究深层原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在捉蚱蜢和认字的事项上,乡下孩子和教授孩子表现各异,各擅胜场。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旨在证明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B. 从第七段的内容可以推断,当我们回看自己以前所写的文字时,此时此刻触发的感受未必与最初借助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意完全契合。
C. 与文字相比,说话同样也可以讲究文法,只是在言语交流的情境中,由于我们还能凭借辅助表情来帮助传情达意,故而无此必要。
D. 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意与语言“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阐明了语言与情意表达之间的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字的缺陷”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 《淮南子》中描写仓颉造字时的情形:“天雨粟,鬼夜哭”。
B.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C. 陆机在《文赋》中记述:每次写作时总担忧“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 韩愈认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写作宜“自树立、不因循”。
4.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台儿沟其他姑娘对香雪的发现不感兴趣的原因。(4分)
台儿沟这个小村和它的十几户乡亲,掩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年复一年。 而后, 台儿沟作为火车沿途停靠的站点, 上了列车时刻表。每当火车到站时,香雪(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等姑娘们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发现了火车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学生书包,但台儿沟的其他姑娘却对香雪的发现不感兴趣。
5.《乡土中国》一书,既体现出专业研究者旁征博引的学识积淀,又具有类似于科普著作的浅显通俗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 干净又暖和。 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 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 孕妇唤一声:“黑, 出来。 ”黑是牛的名字。 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 ”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