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89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征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征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C.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他们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比城里人少。
  D.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由此可见,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
  2.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类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波纹”与“柴”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3分)
  A.入则孝,出则悌。
  B.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礼治”与“法治”的差别。(4分)
  5.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厉公无奈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选择了谁?为什么?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这个故事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陶然亭的雪①
  俞平伯
  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