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570字。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二至三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汉族居住区,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
B. “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姓”与“氏”也逐渐合为一体。
C. 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相互促进、交流互动,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
D. 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魏晋时期不断“汉化”,甚至有少数民族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看,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
B. 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
C. 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常盛不衰,姓氏文化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D.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如举春秋时期齐、鲁、宋、秦等国的例子,说明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姓氏文化与《百家姓》的出现紧密相连,这部著作收录了五百多个常见姓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人口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
B. 2023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共祭松山妈祖行宫千年庆典活动在福建举办,两岸千余名来宾同谒妈祖,彰显两岸一家亲,共祈两岸和平。
C. 央视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以姓氏文化中504个姓氏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逐一讲解,为各个姓氏追根溯源,找到族群认同感。
D.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目前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所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姓氏文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错误,结合原文“‘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可知,“氏”是由“姓”渐生出来的,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错误,结合原文“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第一个报告
【意大利】莫拉维亚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儿居住着两个种族,他们不论在精神方面,或者就某种意义来说,在肉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种族叫富人,另一个种族叫穷人。“富人”和“穷人”这两个字眼的涵义颇为含糊,由于记者不太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因而无法加以考证。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的,因为跟穷人比较起来,富人更善于交际,喜欢闲谈,并且以殷勤著称。
据富人说,谁也不清楚,穷人这个种族究竟是打什么地方来的,至于他们定居在这里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此,他们不干别的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