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690字。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 23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 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 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  “笨蛋! ”——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 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  “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 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 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 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 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 ”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 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 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 “那个”是“没有办法” “失望”的意思了。 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 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材料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乡村工作者把“愚”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因为他们没有区分知识问题和智力问题。
  B. 熟人社会中能够做到“眉目传情”,是因为面对面交流不需要使用象征体系原料。
  C.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从特点和功能上是城市文化的延伸。
  D.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不对等的地位,影响着文化下乡活动采取单向输入的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把识字作为评价愚的标准,对没有机会学习的乡下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B. 虽然乡土社会有比较完善的语言表达体系,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 尽管文化下乡定期性、制度性开展活动,但乡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现状没有改观。
  D. 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 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D.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 两则材料给教育人士和政府机构“文字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提供了哪些建议。 (4分)
  5.五邑中学高一(5) 班将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下乡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小组成员身份,结合材料二,提供调查方向并作简要说明。  (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噩     耗
  吕  冀
  一天天过去,一月月过去。 第二年的春风一吹,瓦顶上的衰草枯落,冷霜一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缕缕草芽。一个人过日子,开杏懒多了,她一般都在吃了早饭之后,才打开门,摆摊设点。 而在这一天,她刚打开门,就听见对面茶铺里很多人在大声议论。她听到了台儿庄战事吃紧的消息,听说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她急了,跑过去问,那些人都是从报纸上看到的,其他更多的消息,都不得而知。
  她又一次跑到县衙门。还是那样的人守门,还是那人坐办公室,他们都那样地接待她。当她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时,那人有些心不在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