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050字。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
  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但心里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儒家传统是重视读书、重视学习的。孔子堪称好学的典范,他最重视、评价最高的一个德行就是“好学”。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
  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摘编自陈来,《读书的意义》,有删改)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对专业之书应“好学深思”,认真钻研方可领悟其要义,对非专业之书可采用“不求甚解”之法。
  B.朱熹认为读书与修身缺一不可,读书胜于修身;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增进心性修养即可,修身胜于读书。
  C.修身与躯体有关,但主要是指人的身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也包括剔除坏情绪。
  D.在中国思想史中,从春秋一直到今天,所遵循的共同儒家传统是重视学习、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颜回为例,论证自古读书人已养成享受读书、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
  B.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式来论证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
  C.文章从读书的态度与方法,读书与修身、学习的关系等方面论证读书的意义。
  D.文章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兼具,古今结合,既肯定读书传统也有现实针对性。
  4.今天应如何建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三、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7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注释的名言,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