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70字。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社会具有乡土特性,在这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B.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其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意味着乡村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D.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是后乡土社会重要变迁之一,较多农户的主业已转型为非农业,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里的大人和小孩彼此“看惯”,“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的特色。
B.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这是一种“习”出来的礼俗,其根源是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C.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显示,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较淡,后乡土性色彩明显,“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D.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预示着后乡土社会的来临。
3.下列表述不属于后乡土活动的一项是(3分)( )
A.哈尔滨市永贵村借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落成,展现该村的历史文化、村风民情等,留住乡愁乡情,打造成文化振兴示范村。
B.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因地制宜发展关中民俗,展现地道的关中农村生活,借旅游产品营造变贫困村为知名的度假村。
C.浙江德清莫干山凭借山上原有独具魅力、文化底蕴深厚的别墅、教堂等欧式建筑,开设了几十家洋家乐会所而声名鹊起。
D.湖南安仁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乡土性”的表现。(4分)
5.根据材料一、二的相关观点,分析“流动酒席”之象的出现背景和盛行原因。(6分)
在讲究人情的中国社会,婚丧嫁娶都是大事。即便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场酒席也是联络感情的重要介质。传统酒席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里面蕴含着血缘、地缘和帮扶等重要乡土概念。目前,一种婚丧新型酒席形式普遍出现——“流动酒席”。它是指农村居民出于便利性等目的而让县城和乡镇酒店承包酒席,并将各种材料运送到酒席举办所在的村庄。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是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嬗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①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要……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顿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