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510字。

  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是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建立在一定范畴之内的,依据一定的定理、定律,按照一定的程式和逻辑关系,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也是知识,这些知识是有序的、可检验的,是系统化、公式化了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体系”,一个是“思维形式”。“知识”是科学的载体,附着在这个载体之上的是反映科学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式”。
  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科学精神的形成》一书中这样概括科学:“在由客观知识精神分析形成的纯粹状态下,科学是智性的美。”这种美是对客观知识进行精神分析,进而达到纯粹状态的描述,是对客观事实的抽象和萃取。巴什拉接着说:“进入科学,就是在精神上年轻起来,就是接受一种否定过去的突变。”在巴什拉眼中,“知识体系”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突变”是科学的本质和精髓。巴什拉对科学的理解,不仅增加了科学的厚度,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内涵,并在知识发展程序的演绎中,不断淬炼科学精神,铸就科学思维。由此可见,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精神和思维。
  人们把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生命、环境等现象及其性质进行重现与认识、探索与实践,并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工作者称为“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身上,不仅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更有批判和怀疑、创造和探索、实践和修正、平权和团队、人文和奉献的精神。有人把这种精神概括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着科学思维,不但同属科学范畴,而且是科学教育的精髓和主要内容。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又具有中国优秀科学家代表的鲜明特色,同样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家身上的具体体现,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科学教育要加强的重要内容。
  从科学的内涵到科学精神,再到科学家精神,从“客观知识”到“精神分析”,再到“纯粹状态”,科学包含了很多,概括起来就是科学的“智性美”,这种美的集中体现就是寻求“突变”的科学思维。
  (摘编自李荐《科学教育加“知识”,更要加“思维”》)
  材料二:
  众所周知,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方法传递上,我们的科普工作仍有进步空间。以蓬勃发展的短视频科普为例,数量迅速增长的泛知识类科普作品,一方面让科学知识能够触达更多人,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重“知识补课”轻“价值引领”的问题。科普短视频总体上还是以传递科学知识点为主,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倡要重视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这是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对与科普相关的主体提出的要求。
  B.材料一中,从科学思维谈到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其中,科学思维是本质和精髓,后两者是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
  C.材料二指出,短视频科普作品的数量快速增长,但这只是重“知识补课”,没有引导人们理解科学、参与科学。
  D.材料一中的“科学精神”和材料二中的“研究科学的精神”,因为论证目的的不同,两者所表达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是知识体系和思维形式,思维形式附着于知识之上去反映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B.巴什拉关于“突变”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内涵,也能更好地铸就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
  C.从“客观知识”到“纯粹状态”,科学包含着客观的、不变的“智性美”,彰显着理性精神。
  D.科普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科普观念不调整,依然难以让青少年养成科学精神。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由设问引出科学的含义,通过对科学两个层面的分析,重点突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B.材料二引用本•奥尔林对数学的论述,能引起人们对激发科普受众想象力和好奇心的思考。
  C.材料一使用作阐释的方法,阐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内容明确,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举出美国科普理念转变的事例,作为我国科普工作方面的借鉴。
  4.材料二中使用“飞入寻常百姓家”和“润物细无声”两句古诗,请结合材料简析其内涵及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科学思维”,二者的意图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一)
  岁月流逝,自迁滇的外省人对昆明的蓝天第一次感到惊诧,已经好几年过去了。这些年里许多人生,许多人死,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凝视着它就会觉得自己也融进了那无边的蓝中。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在这样的天空下,在祖国的大地上,人们和各样的不幸、苦难和灾祸搏斗着,继续生活,继续成长,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