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470字。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记载统计,魏晋诗歌“我”字直接入诗共涉及92位诗人的449首诗(累计858句)。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魏晋诗歌中的涉“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呜》。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永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永久”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能够看出魏晋诗歌所受到的《诗经》的影响。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个体存在的强烈意识即人自身的觉醒,魏晋“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自然会体现在魏晋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指向上来看,魏晋诗歌中的“我”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诗人自己。
B.在羁旅行役诗中,魏晋诗人以“我”入诗,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之中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沉忧思。
C.我、余、予、朕等都是上古汉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第一人称代词,在甲骨文、《尚书》《诗经》中较为常见。
D.朱庆之先生认为,在上古汉语中“吾”等第一人称代词退出汉语口语表达系统的时间不会晚于东汉时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受《诗经》的影响,魏晋诗歌中的“我”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二是化用《诗经》诗句。
B.文中引用《毛诗序》,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这一观点。
C.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为满足政治、教化需要的功能削弱,而为满足诗人自身情感、心灵需要的功能却得以突显。
D.在众多的魏晋诗歌中,“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不仅具有着相当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具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
B.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陆机《猛虎行》)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D.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潘岳《悼亡诗三首》)
4.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文本尾段写到“魏晋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请简要分析其必然因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刀削面
闫耀明
刘连武小时候离开高桥镇,跟随父亲去山西做生意。回到高桥镇时,刘连武已经由一个唇上没毛的青涩少年,变成了壮实的汉子。他比较内向,话语不多,干活儿爱琢磨,手也巧。回到高桥镇的当年秋天,刘连武的面馆便开张了。这时,高桥镇人才知道,刘连武在山西这些年没白待,学到了做刀削面的手艺。
刘连武的刀削面做得好,堪称一绝。
南方米北方面,高桥镇人喜食面,但花样不多,大都是蒸花卷、馒头或擀面条,到了过年过节,就包一顿饺子解馋。用刀子将面团削成面片煮了吃,高桥镇人没见过,觉得新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