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00字。
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20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主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3分)
( )
A.《论衡》记载:“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
B.《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
C.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卜辞:“食日,至中,日不雨。”
D.民间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同等代表性B.特征一致性C.适度离散性D.结果单一性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通过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积累了许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其准确程度令人怀疑。
B.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
C.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解决了单一数值预报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在各领域广泛运用。
D.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其准确率不断提升。
4.“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消化’天气预报的角色”,请结合材料三谈谈这样说的原因。(4分)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发展是如何互相促进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生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①从后海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他既无小锣,又无小鼓,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其余什么东西也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地位既那么不适宜,天气又那么热,心里明白,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游海子的闲人牵引过来。老头子便瞻望着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