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80字。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2023-2024学年(上)高二冬季阶段性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和图像各具特色,文学在语词的时间性上具有图像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图像在直观性和在场感方面也对文学叙事带来了冲击。
  B.作者用劳拉•里斯关于广告宣传的“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性说法,说明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C.图像时代,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与以往时代的文学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功能。
  D.图像往往包含很多信息,并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信息全部抛向观众,而观众可以借助语言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和领悟出核心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相同,材料一侧重论述在叙事方面文学受图像影响的表现,而材料二侧重论述在图像时代文学的特性和异质性。
  B.文学作品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通过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形成空间画面感,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典型例子。
  C.图像时代,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D.画作《父亲》如果缺少了画龙点睛的标题,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局限在一幅典型农民的肖像,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流传网络的《唐宫夜宴》舞蹈,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凭着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B.小李在微博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在观赏金代画家武元直的《赤壁图》时,想起苏轼名篇《赤壁赋》,更能体会到画作的韵味。
  C.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在画中题诗,以诗补画,使意境更加深远,让人在看画与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D.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略萨说过,他的小说都是从回忆出发的,并且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带有自传成分。
  4.材料一中作者用鲁迅《示众》这一典型事例说明了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请结合《示众》分析“主客体转换”的具体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些年来,由当代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掀起了一阵火热的狂潮。有些观众会找到原著进行阅读,并觉得别有一番趣味。请你根据材料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你是谁?”他们问。
  “我叫米哈乌•尤泽福维奇•涅别斯基。”米哈乌用俄语回答,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