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040字。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12月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2月20日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看法认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两者泾渭分明,并无任何共同之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看法失之偏颇。科学与艺术,两者虽有明显差异,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它们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企求。”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两朵鲜艳的奇葩,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然而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所指出的:“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②首先,表现在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爱因斯坦曾经在《探索的动机》一文中分析过科学与艺术活动的动机。他认为,把人们引向科学与艺术的动机可分为两种,即“消极的动机”和“积极的动机”。所谓消极的动机,指的是那种“要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即把科学与艺术作为摆脱现实生活的“避难所”的做法。所谓积极的动机,就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们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即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因此,无论就积极的动机而言,还是就消极的动机而言,科学与艺术的探索目的和动机都是相同的。
  ③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还表现在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活动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活动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活动所运用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则带有综合的特点。这种传统的看法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实在有失全面。因为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仅仅运用一种纯而又纯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非逻辑思维,即具体的形象思维,包括直觉、想象等思维形式。例如,想象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为了做出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常常运用形象思维把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形象,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假说和模型。
  B. 正因为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科学展示的是人化的自然,艺术探索的是自然化的人。
  C. 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都是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D.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而“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传统说法将两者关系做了明显区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乞求。”推而广之,艺术和科学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共同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B. 艺术家只要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看透生活本质,把握时代的脉搏,就能创造出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
  C. 科学与艺术有近四个世纪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D. “科学与艺术,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艺术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应当步调一致,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是当代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注意到地图上巴西突出部分与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部分相吻合,直觉怀疑两岸是否原本相连,考察后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B. 清代画家郑板桥描述“竹”的创作过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遂有画意。然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C. 德国科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原子排列成一个圆圈旋转跳舞,受此启发想到用六角形环状结构来表示苯分子式,由此奠定芳香化学的基础。
  D. 人工取火是人类的第一项伟大发明,由此引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4. 作者是怎样论证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的?请根据文本分析。
  5. “曹雪芹依托自己早年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创作《红楼梦》,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请结合全文,运用材料的观点分析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活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都是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于文不符。原文“所谓积极的动机……即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中,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是积极的动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就能创造出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同样,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虽然通常运用具体的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