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00字。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2024年1月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际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一些意见认为,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了。大概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等等与1949 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从中找不到历史的连续性。这种意见只是皮相之见。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支撑,是看不到中国历史的本质的。创新与改革是始终围绕中国历史进行的,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起源,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经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始终以创新精神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B.中族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
C.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社会制度与清朝以前的也不同,这与新中国推翻旧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都属于创新,不是历史文化的中断。
D.以孟子“民为贵”思想、李世民载舟覆舟思想等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新发展,“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牢固凝聚,这凝聚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还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等信念。
B.当今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中国不会趁人之危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也绝不搞对抗、搞文化霸权、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C.认为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的观点,是皮相之见,在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面前站不住脚。
D.如果我们国家出现了像东汉中央集权制度崩溃的情形、三国时期魏蜀吴群雄纷争的分裂局面,那么,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就没了连续性。
3.下列选项,与鲁迅《拿来主义》的“拿来”思想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B.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C.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D.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语文老师要你写一段文字,先借用苏洵《六国论》开头“虚拟论敌”的方式提出论点,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一个事例采用归谬法来驳斥你提出的论点,最后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文化未中断,有连续性”的结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