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50字。
1.2《离骚》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类
1.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的活用情况相同的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D.高余冠之岌岌兮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肇:开始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淹:久留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章:纹彩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惩:因受创而戒止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
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D.《离骚》的后半部分侧重写“离”,诗人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
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而是因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而生的。
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5.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
D.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6.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请简要说明。
7.材料二认为《离骚》是屈原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这是否表明屈原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三、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