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6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而且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了。
  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事实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难知道有关生活、职业的种种法律。法律成了专门知识。不知道法律的人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捣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能不有个顾问了。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已。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的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的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摘编自《乡土中国•无讼》(有删节)
  材料二:
  中国古人推崇无讼,并不只是对圣人语录的坚定恪守,也不纯粹把它作为一种理想,而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考量。第一,“无讼”并不是否定或者贬低司法。相反,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讼师在乡土社会里,虽然近似于都市里的律师,但作为刀笔吏,喜欢“挑拨是非”,所
  以在乡土社会里没有地位。
  B.乡土社会里人们羞于打官司,为了引导父亲搞好对子女的教育,乡土社会中提倡“连
  坐”,认为“子不教父之过”。
  C.中国古人推崇“无讼”,并不是否定或者贬低司法,而是通过定纷止争,不轻易启动司
  法来表现对司法的尊重和敬畏。
  D.对待“无讼”等传统法文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保证让我们的法
  治建设显得更加“接地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乡土社会,真正需要司法来介入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通过教化的方式难以实现或者就是破坏了传统规则的事情。
  B.中国古代由于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客观上就为“无讼”,提供了实践空间,为人们在诉讼之外找到纠纷解决的方式。
  C.在法治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的时候,“无讼”的观念和思想,就可以取代法律,起到约束公民,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D.我们今天的调解制度,把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的途径,同时也契合“无讼”思想中礼法结合、追求和谐的观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适宜于用“无讼”的方式进行调解的一项是(3分)
  A.美容手术侵权案
  B.学校监护不当案
  C.商铺租赁合同纠纷案
  D.商场故意纵火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 分)
  5. 三则材料都围绕“无讼”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其各自的论述侧重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夏日书简(节选)
  艾青
  我们来到这里已一个星期了。我坐在院子里给你们写信。
  我是欢喜这山地的。①站在稍稍高一点的山坡向远方看:何等的旷野的壮观!无数的山互相牵连着又各自耸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浅蓝色的山!温和的,险峻的,宽大的山!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