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730字。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语文试题,共23个题(含作文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用笔在特制答题卡上答题,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
  3.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根据本题单各题的编号在答题卡上找到答题的对应位置,用规定的笔书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无法”的乡土社会,缺乏维持秩序的力量,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B.立足行为规范,礼与法律无异,而从维持规范的行为力量上说,两者存在差异。
  C.礼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只要善于教化,就能使个人养成敬畏之感。
  D.做了不道德事不仅见不得人,还会遭人唾弃。由此看来,道德的教育重于“礼”的教育。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与礼仪息息相关的“修齐治平”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礼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B.代代如是的乡土社会里,可以信任的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前人的生活经验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南。
  C.“礼治”不像“人治”,它不易引起误解,原因在于礼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礼治。
  D.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重视礼仪文化,以礼仪教育为抓手,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庸》:“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为父母守孝,彰显了我国的“忠孝”文化理念。
  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座次不一,体现了尊卑有别。
  C.在公司年会上,小刚和一名女同事作为优秀员工同时登台领奖,小刚主动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女同事,这一举动说明他懂得女士优先,知道公共场合的礼仪。
  D.《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代男子举行冠礼来表示其已经成年,可以以成人的角色参与事务。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说:“人服礼是主动的”,孔子也很重视人服礼的主动性,材料二却说“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两者矛盾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爱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乐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了,又搭着长得富态,几乎忙得喘不过气来。不必提其他,就光拿上下轿车说,穆女士也便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