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370字。

  浙江省百校2024年1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 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旋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
  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归隐情绪成为题山水画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模式,如元末明初张以宁《题山水图》:
  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碧岩虚夜月,江树静秋云。鸟影似犹见,猿声疑或闻。 自怜归未许,遥忆武夷君。
  虽然自知不得归,却仍钦慕悠然无俗的山水。翻阅北宋以后的题山水画诗,常能见到这类蕴含归心的抒情方式,北宋因党争而推进形成的林泉之思,成为后代题山水画诗重要的抒情模式。
  (摘编自李旭婷《北宋党争对题画诗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宋后期翰林图画院设立了“画学”,要求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诗文为缘,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他们的画作题材注重山水,故而山水画逐步占据正统。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组织酬唱题诗,产生了大量的山水题画、咏画之作。宋代文人与画家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便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融合统一。苏轼作为文人,思想理论比较开阔,他积极倡导文人画,与许多画家有往来。 苏轼自己也擅长画文人画,精通画理,苏画现存《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多种,他能完整地体悟画作的精髓,所题之诗更具风韵。苏轼经常与宋代著名的画师文同交往,他接受了文同的画竹需要“胸有成竹”的理论,文同每次作完画都要等着苏轼来题赞,所以有“文画苏题”一说。苏轼与文同的交往,有利于苏轼体悟山水画所表达的状态,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气韵更加准确。并且苏轼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的题诗,使绘画与诗歌结合得更加完整。“文画苏题”这一现象,表明苏轼在创作题山水画诗领域的崇高地位,展现了宋代诗人与画家在求画和求诗的相互吸引下,山水题画诗的繁荣发展。
  苏轼的诗画理论首先出现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但更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反对诗画片面追求形似,主张言画贵神,言诗贵韵。苏轼擅长以哲理立意,反映了大部分宋代诗人主张义理的态度。但是苏轼也
  (摘编自毛娜《苏轼山水题画诗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宋时期郭熙山水画理论总结《林泉高致》及苏轼山水画理论共同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B. 北宋许多文人在经过政党倾轧和宦海沉浮之后,转向了对山水的倾诉,产生了归隐情绪。
  C. 北宋山水画占据正统地位之后,许多山水画家善于在作画时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D. 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中批评吴道子画作只重视画工技艺高超精妙,缺少深长的意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宋题山水画诗的表现方式有单纯描述画面和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两种。
  B. 北宋题山水画诗融入了个人情感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归隐情绪与唐代不同。
  C. 宋代文人与画家经常交流往来,这有利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统一,“文画苏题”现象就是其中的代表。
  D. 苏轼的“随物赋形”论强调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与唐代题山水画诗描述画面形象异曲同工。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崇尚理趣在苏轼的题山水画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B. 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迩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苏轼《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其一)
  C.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其二)
  D.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题山水画诗”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5. 王维《山中》一诗写道:“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请结合材料二中苏轼的诗画理论,谈谈你对此诗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