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36140字。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特定文化场域的产物,它植根于乡村社会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样态,是乡村社会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广泛参与。同时,作为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又依赖于乡村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等。然而,后乡土社会的到来,给乡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存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非正规教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途径,乡土文化教育都离不开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的文化传递者对文化学习者施加广泛的影响。在乡土社会中,乡土文化的传递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年长者和乡贤士绅,第二类是家庭中的父母长辈,第三类是乡村教师。乡土社会的闭塞性以及文化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长期共处于乡村之中。他们世代保持着对乡土文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并共同承担起向村庄内部年轻一代传递地域文化经验的责任和义务。
  在后乡土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所推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社会人员大量流动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使传统乡村的文化传递者在主动与被动间逐渐放弃了对乡村文化的传递。首先,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识文断字、通晓乡土文化的乡村精英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离土入城,被迫放弃了对子女或是乡村年轻一代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责任。其次,返乡的村庄成员带回了异地文化,再加之文化传播媒介的增多,村庄内部的年轻一代接触到了新文化,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经验。长辈经验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活动中逐渐丧失权威性,年长一辈不得不急流勇退,主动放弃了地域文化经验传递的责任。最后,随着国家“撤点并校”的实施,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人”身份的场域被大量削减。这使得年长的乡村教师失去了工作,年轻的乡村教师或是到其他村庄继续任教,或是跳槽至城镇谋求更好的工作待遇,而新入职的乡村教师又多为村庄以外的“外来者”,对村庄内部的风俗习惯等乡土文化知识又不甚了解。由此,乡村教师作为村庄内部文化代言人的身份被瓦解,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乡土文化传递者的身份。
  在乡土社会,村落是人们在一起居住生活的共同体,其中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会发挥重要影响,宗族与家族力量的形成,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影响的形式之一。生活在村落共同体中的村民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公共话语以及文化需求。基于这些村庄内部的传统、习惯与现实需求,村民们自发形成了许多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公共空间,赋予乡土文化教育“不拘于地”的特点。每一个村庄成员都可以自由出入这些公共空间,自由地进行情感交流、分享信息或是享受闲暇的时光。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特定载体,往往扎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潜含着乡土文化肌理,既是触发乡村社会日常交往的重要媒介,又是乡土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后乡土社会中,随着国家权力对乡村的全面注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或是在乡村改造中被打压,或是被行政规划下的“新式空间”所取代,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社会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样态是乡土文化生长的土壤,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特定文化场域中产生。
  B.乡土社会中,年长者和乡贤士绅、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及乡村教师共同承担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C.宗族与家族力量的形成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教育主体,也提供了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公共空间。
  D.社会转型背景下,外来文化强势介入,人们错误认识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被削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村土地改革带来大量劳动力,村庄或家庭成员多奔波于城乡之间,原本稳定的乡村具有了流动性。
  B.长辈经验在年轻一代中逐渐丧失权威性,众多乡土知识经验被视为“无用”,这意味着长老权力被动摇。
  C.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式微,某些非正式的公共空间渐已消亡殆尽,这消解了乡土文化教育“不拘于地”的特点。
  D.乡土文化教育内容因乡土文化的稳定性而拥有同质同构性,这导致了它在和外来文化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树荫纳凉等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B.农村劳动力逐渐外流,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规模在扩大。
  C.《乡土中国》进入课堂后,学生表示很难理解文本内容。
  D.温州近九十所学校开展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进课堂活动。
  4.阅读《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可以先“粗”后“细”,逐步推进,请结合相关经验,补充完成表格。(4分)
  阅读策略 本文内容要点
  阅读标题,预测推想 本文标题为《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推测其内容大致为具体的困境和路径。
  ① 抓住“乡村文化主体”“传统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等信息,了解各段的内容。
  观照全篇,把握论证方法 ②
  5.近年来,贵州贞丰县大力探索乡土教育,打造乡村孩子成长乐园,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如教育者外流、教育空间窄化、教育内容落后等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贞丰县应如何解决相关问题。(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鹿儿
  航鹰
  是她?
  上午票箱揭晓,选举结果第一名出炉,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曾当选过劳模的我对此很不好接受,说:“郭经理,职工们对第一名有些看法。附近厂子里的小伙子,背地里把商场女售货员中最漂亮的叫‘一号’。我一打听,‘一号’原来就是她,金鹿儿!就凭这一点,顾客投票难免有偏差。”
  郭经理呵呵地笑着。
  “卖货时,她用金色的发卡挽住了一头卷发,那发卡簪子还缀着几条金链子,金链子在她耳朵下面荡来荡去……一天早晨,她在屋顶平台上趁着黎明人稀在自我陶醉地跳舞。她这么讲究穿戴,而且举止轻浮,怎能当劳模?”我愤愤地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