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9120字。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
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日理万机,但仍见缝插针读书,理发时也读,还幽默地对理发师说:“你办你的公,我办我的公,咱们互不干扰。”我们要发扬这种“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不屑学习,不能借口工作太忙、放松学习,不能为了装点门面、应付学习。抓好学习,有一个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去学,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海军,党中央决定肖劲光同志担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同志从没接触过海军,自己还是个“旱鸭子”,但他边干边学,使我国海军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出色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许多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在实践中成长为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的。“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有同志经过一番实践历练后说了一句话,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当然,同样是实践,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
——摘自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真理或知识是对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故读书应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读书并不是求记诵的博雅,并不是盲从古人,作书本的奴隶。
求真实学问,先要认识书。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成文的书,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在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晦昧难读,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中国旧日的书生,大概就只知道有成文的书,而不知道有更广博、更难读、更丰富而有趣味的不成文的书,所以只能有书本知识,而难于得到驾驭自然、指导人生、改革社会的真实学问。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这样,我们就可得真的、活的学问。
求真实学问,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确切认识。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实践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
求真实学问,应抱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即学者的态度。一个人处在求学的时候,便应抱学者的态度。犹如上操场时,就应该有运动家的精神,受军事训练时,就应有军人的气概。因为每一样事,都有其模范。要将一事做好,就应以模范作为目标。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学文则以司马迁、韩愈为其模范,以桐城古文为其依归;他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一人在社会上做实际工作,无论如何忙迫,但只要有一个钟头可以读书,则在那一个钟头内即须作纯学问的探讨,抱着为真理而学问的态度。要能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惟有抱着这种态度,才算是真正尊崇学术,方可以真正发挥学术的超功用之功用。
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可以与同时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以传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所以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要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
——摘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第四段均提到无论多忙都要读书,二者的目的相同。
B.材料一中指出,领导干部如果想要成长成才,必须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
C.材料二认为,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比从成文的书中所得的更晦昧难读。
D.材料二中指出,人们如要获得真知灼见,就要有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如果只求记诵的博雅,或者盲从古人成为书本的奴隶,就会背离读书原本的目的。
B.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不同,各有优点,因此要将两种类型的书结合起来读。
C.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上走错路,但在治学上有学者的态度,可见为人与为学没有关系。
D.求学问若能领会学问的价值,感觉学问的乐趣,就可佐证学术本身存在超功用之功用。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所论述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材料一用“装点门面”“旱鸭子”等词语,使原本严肃深奥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活泼。
C.材料二以运动家的精神和军人的气概来类比学者求学时应有学者的态度,通俗易懂。
D.材料二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从读书的方法、态度和价值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
4.材料一的议论具有针对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实践”,二者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间房
杨志军
父亲是一名汉族援藏干部。他想当校长,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他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当了畜牧科长或商业科长,就比较容易再次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干得好,将来还能往上升。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王石拗不过父亲,只好同意:“那好,你先干着,随时听候调遣。”他依然不放弃让父亲走仕途的想法。
父亲骑着日尕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