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757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
  B.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上海。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5.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