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030字。

  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画关系的探讨与诗画艺术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画不如诗”思想曾经占据主流,“从中外绘画史来看,绘画的最初功能主要是图写形貌,而非抒情。中国早期绘画不具有抒情言志功能、作为一种‘存形’的技能,文人是不屑于从事的。”诗画地位统一之前,文人一般将画作为诗的附庸,而在森严的等级制社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艺术形式往往不会被相提并论。在此现实之下,诗画关系的早期讨论难以得到正见。
  直至汉代,绘画的言志、政教与娱乐功能逐渐被认识,时人对绘画艺术重要性与功能性的探讨也逐渐展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体现出中国古代绘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拓展。唐宋以来,“文人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代“画工画”成了中国绘画的正宗,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自此,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
  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
  ①               。有画家以诗歌内容为题作画:如汉桓帝时人刘褒曾画《云汉图》,东汉郑玄有《诗图》《小戎图》,东晋司马绍有《豳风七月图》《毛诗图》,南朝宋陆探微有《毛诗新台图》等,这些绘画都以《诗经》之诗为题材。亦常有诗人凭画作内容或观画之感作诗:如韦庄《金陵图》是其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杜甫诗作《姜楚公画角鹰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也都是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②               。诗歌的创作往往立象尽意,寓情于景,通过对现实物象的描摹表现诗人胸臆。这使得语言表达的抽象情感得以具化,又契合了中国含蓄内敛的抒情传统,这一诗歌表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受到了绘画艺术思维的影响。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此消彼长,中国画从“表象”到“表意”的审美变化,也正是受诗歌审美的影响。在对诗歌表现手法与审美原则的借鉴和化用中,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诗歌语言一般的灵动、鲜活之感,并为创作者与欣赏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意境空间。
  在二者相通互渗的现实下,中国古代“诗画一律”的艺术审美传统逐渐形成,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理念也逐渐融合。常有人以“诗如画”来赞美诗歌佳作,中国传统诗歌往往对绘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原则进行借鉴与化用,这使得中国诗展现出绘画一般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以王维为代表,苏轼评其诗“诗中有画”,亦有宋人指出“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早期,“画不如诗”的思想占据主流,但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
  B. 文人画的发展使绘画的功能不断得到挖掘、拓展,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
  C. 画家不贵形似,追求“象外之意”,这与我国古诗创作所追求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绘画在发展初期是不受文人待见的,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社会中,画不可能和诗相提并论。
  B. 我国先民“观物取象”的做法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表达,这种思维影响了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
  C. 诗歌可能会“言不尽意”,因此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
  D. 绘画也可以承担起抒发主体情感的重任,画家可以通过所画之景象征性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诗画一律”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
  B. “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李公麟)
  C.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D.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
  4. 文中提及“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请根据此观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出正确的句子。
  5. 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很好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观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错误。根据原文“唐宋以来……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可知唐宋以后,诗画的地位应该是统一的。
  B.“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错误,根据原文“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可知“存形”功能逐渐弱化。
  D.“是为了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错误。根据原文“诗家对诗之‘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画之‘意’的理解……之所以苏轼认为王维之画高妙,正在于王维之画对于‘象’的超越,实现了对象外之‘意’的呈现”,可知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诗歌对“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意”的理解,而不是“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汤粥 
  高雨欣
  就是今天了,她确信无疑。
  她关紧了虚掩着的房门、像摆钟一样转过身,右手用力地撑着墙壁,墙壁上有一条凹陷的痕迹,像一条短短的车辙印,印记消失处镶嵌着木头把手。她甩动了一下怪异弯曲的左脚,抓紧了把手,摇摇摆摆,又抓住了另一个,熟练地到了门口,门口有一个半人高的拐杖,她拄起拐杖,旋动了门把手。那面四四方方的镜子晃动着她的脸,她实在不敢看镜子里面她的样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