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320字。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清。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1-7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四个古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旱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B. “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中的“互补”,是指水稻耐涝、耐暑,旱作耐旱、耐寒,二者是互补关系。
C. 南方稻作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唐朝开始南移,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D. 黄河与长江呈东西流向,相隔甚远,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优势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人在唐代可以生活得舒适自在,唐末的吴越人在清末仍能对江南感到熟悉,都可以证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B. 从第二段内容可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想要不中断地处延续下去,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
C. “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说明农耕区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区域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D.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因此这三种文明都存在后继乏力的问题。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会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可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消亡。
C.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道教、儒教等本土信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D. 北魏孝文帝统一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改革,加强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使北魏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价值核心的中华文化系统。
4.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 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要求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两个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南方稻作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错误,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唐朝开始南移的原因是“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和“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添乱
付卫星
老谭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已经相继成家了,女儿也有了男朋友。按说老谭应该松一口气,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退休后又到一家私企打工,老伴则在家带孙子。
私企不比国有企业,活紧还累,老谭整天腰酸背痛的,有点吃不消,想打退堂鼓,却又舍不得那份工资。一分心,摔了跤,左手腕杵在地上,当时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随后到医院拍了片,骨头没事,但是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休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