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80字。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游记》在各艺术形式下的衍生能力都非常强,这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是非常特殊的。无论是经典的1986版电视剧,还是电影《大话西游》、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更有动画片《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和《大圣归来》等,都同宗同源。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我们如今对经典名著的诠释维度和深度相较于从前扩展了很多,可以将它各显神通地充分艺术化、形象化、动感化。当然,读书是最为可靠的选择,从各自的阅历体验对原著的意蕴加以辨认和重识,互相注解,心会妙趣。
《西游记》是一部有真趣又有绵延性思绪的小说。
它是人间的某种写照,而这个“人间”没有固定的朝代,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有烟火也有理想,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可能存在这样一种人间。所谓“取真经”,便是一种人生理想,“真”是珍宝,鲁迅告诫和勉励青年说:“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所谓“九九归一”“大道归真”是也。没有“真”哪会有“理”呢?《西游记》之所以有那么多译本,外译方面四大名著中排列第一,缘于它对“人类”共同追寻的真趣的分寸感的恰当把握。
一部作品如果寡趣,始终板着脸,那不叫文学。这些趣味有时是活泼的嬉笑,有时是彼此开涮的幽默,有时是“心照不宣”的会意。听猪八戒一说话我们都会扑哧一笑,看唐僧那么一本正经地面对尴尬、一身正气地误判是非,又觉得是一种冷幽默。我们看到天庭人物发号施令,本来相当威严,却被泼猴一通大闹,觉得那种窘态也是挺好玩的。这样的审美效果,能够让普通读者代入自己的想象和感慨,现实中遇到犯难处、得不到安慰时,《西游记》就成了心中块垒的稀释剂。
好多人说《水浒传》是男人的梦,《红楼梦》是要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回头看才能感悟到人生沧桑,《三国演义》是成年男子对建功立业的憧憬。恰恰只有这部《西游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刚需”,书里伸出的一只只小手都能搔到内心的痒处,这就是《西游记》的趣与味之所在。
《西游记》中还必然包含着诸多警示教育,比如人都有童心、初心,让孩子怀着初心不断长大,也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像孙悟空一样,有虚荣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生下来就有“妖性”的存在,成长得好了就可以成仙成佛,成长得不好就成了孽障,等等。
但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标准是让孩子将来达到家长的程度就可以,“你可以长大,但是长到像我为止,你也不可以成为自己,你必须成为我”。孙悟空走的路,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条路,他的家长不只有唐僧,还有佛祖、菩萨,果然最后长大成为斗战胜佛。但结尾时有个细节很调皮。当他们最后修成了正果,孙悟空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捎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时候,孙悟空已经成了佛的尊者,说的还是猴话。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沉重的肉身”,也可以看成不变的初心。孙悟空为什么从始至终都可爱?是因为他的初心一直没有被摔坏、没有被粉碎,猴性还在。
文学作品的教谕功能如果铺天盖地,就成不了一代代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作为小说,《西游记》就留有它自己的“顽劣”和多趣。孙猴子由最原始的状态,一点点脱去最本能的东西,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次次哭,一次次长大、蜕变、成长,取得真经,最终成为斗战胜佛,但恰恰就在这样的神圣时刻,我们修成了正果的猴哥还惦记着他的紧箍咒,这让读者笑哭了——他的猴心没死,行者一直醒着。
在孙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西方成长小说更高明的另一种范例——如来给他的考核评价极高,是“全终全始”,而事实是,他长成以后依然在成长,是不结束的可持续成长。小说全篇就像一个循环,但是这个循环又像一个老式银镯子,镯子是有接口的,中间可以张开。小说为悟空的成长留出了缝隙,开辟了空间,没有完全成了定型的,甚至走向固化的形象。虽然《西游记》在艺术上有诸多粗糙之处,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更没法跟《红楼梦》相比,但《西游记》作为伟大的中国式的成长小说,该讲究的关键地方还是非常讲究。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大团圆结局偏多,大毁灭的结局很少,而《西游记》的结尾看似圆满,却还是留出了引人遐思的余地,这也是《西游记》非常重要的成就。
(节选自施战军《行者一直醒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列举大量不同艺术形式的《西游记》作品,以证明《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中衍生能力最强的。
B.作者认为《西游记》是人间的某种写照,这个“人间”可以是过去的、现在的;也可以是中国的、世界的。
C.文学应该是有趣的,活泼的嬉笑、开涮的幽默、好玩的窘态,都能让读者代入自己的想象,消除心中块垒。
D.作者将《西游记》中的教育和现实家庭的教育标准进行了对比,以此来讽刺现实教育的失败,具有现实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不断扩展我们对经典名著的诠释维度和深度,才可能对其进行更加个性化表现,而读书是最为可靠的选择。
B.《西游记》有烟火也有理想,所谓“取真经”,便是一种人生理想,这和鲁迅先生告诫和勉励青年的话不谋而合。
C.作者几次将四大名著“相提并论”,并通过对比反衬出《西游记》是完美的艺术创作,有独特趣味和艺术成就。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不应一味追求教谕功能,《西游记》有自己的“顽劣”和多趣,才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
3.下列观点,最能证明《西游记》“为悟空的成长留出了缝隙”的一项是(3分)
A.玉皇大帝是天庭主宰,没有神仙敢对他大不敬,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有时依旧会称呼他“玉帝老官儿”。
B.孙悟空是大圣,让我们无限向往的就是自由,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的自由一定是要被规训的。
C.孙悟空本来以猴性为基本特征,但是他有使命,所以他必须具有神性,人性就是在两者碰撞间出现的,
D.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被压500年后,捉妖不再不顾天地、横冲直撞了,他不仅为自己活,还为师父、师弟活,
4.作者是如何论证画线句子“他的猴心没死,行者一直醒着”的?(4分)
5.在“家校共育书韵飘香”读书推介会上,作为主持人,你要向孩子和家长强调读《西游记》的必要性,请依据材料内容写出发言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 陶 纯
(1)日本人的报复迟早会来。
(2)腊月里平安无事,正月里也平安无事。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三一大早,天未亮,一声尖厉的枪声划破了关帝庙的黎明。哨兵慌里慌张跑来报告,说坏了,不知从哪冒出来十二三个鬼子。祖父赶紧从被窝里爬出来,戴上眼镜,镇定地问:“你看清楚了?十二个还是十三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