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700字。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总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表达感情和思想的。然而,语言并非就是与这个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的镜像。当我们不能用精确细致的语言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疑问时,诗人李煜却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描述将一切情感、思想秋毫不差地“拍摄”下来。语言描写就其本质来说是模糊的,因为这种描写通常是对复杂情况的概括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罗素曾描述过的那种单一的、精确的语言。过分精确、单一的语言会使艺术的光晕丧失殆尽,面目变得支离破碎。清代王夫之曾经指出“诗无达志”,读者面对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会各取所需,在真实与模糊之间感知弦外之音,唤起潜藏于心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如果李商隐的《锦瑟》没有众说纷纭的解说,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折扣。在这幅充满意象的图画中,“锦瑟”指的是乐器,还是女子?“华年”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庄周梦蝶”“蓝田玉烟”是快乐,还是迷惘?面对可以追忆的似水年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模糊和多义使得能指和所指打破了传统的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而读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审美感受自由和丰富的追求,正是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美人的篇章就大量运用了模糊修辞手法,《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曹植的《杂诗》说:“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这些佳篇无一不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构成模糊语言来描写美人之美的典范。当一个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主体视觉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的倾向,即会激起一种心理冲动,将它补充完整。古诗词中优美的诗句往往能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或夸张、或比喻,把难以计量的情感用模糊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慎曾揣度过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千里”当是“十里”之误,理由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何文焕驳得好:“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苏轼曾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有人曾调笑道:“鹅岂不知?”可见,作者在创作时,根本没去考虑莺啼的具体距离、范围是多少,也不是要从逻辑上考证鸭鹅到底谁先下水。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正是用这种模糊语言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意境。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诗篇,字里行间无不是模糊语言,但正是这模糊语言,才形成了一幅幅或雄壮、或悲凉的意境画面。
(摘编自程晓红《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
材料二:
一、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意性
模糊性不是人类语言的缺点,而是优点,因为它使得人类能够以有限的语言手段表达无限的意思。语言虽具有模糊性,但并不影响包括翻译在内的正常交际,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充当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在现实生活中,出于表达的需要或者场合、时间和人物相互关系的不合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媒介,人们借助语言可以真实、全面地描摹出世界的样貌,表达自己的理解。
B. 古往今来,对《锦瑟》一诗的解说众说纷纭,对诗中许多意象的内涵理解并没达成一致,而这正是诗歌巨大的魅力所在。
C. 如果杜牧充分考虑莺啼的具体距离、范围,苏轼从逻辑上仔细考证鸭鹅谁先下水,他们可能就难以创造令人神往的意境。
D. 曹丕想借作诗置曹植于死地,曹植则巧妙地写成《七步诗》,在豆萁与豆子的关系和命运中寄寓自己的真情实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李煜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疑问时,诗歌语言模糊具有的独特魅力就显现了出来。
B. 清代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
C. 当诗歌的模糊语言将不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会产生将其补充完整的冲动,这与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效果相似。
D. 对汉诗本身的比喻和寓意没有深刻理解,不能透过语言的模糊性把握文化的差异,那么翻译出的《七步诗》将是失败的。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证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论题时,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开。
B. 材料一通过写杜牧、苏轼的诗句受到了他人的质疑,论证了掌握诗词模糊语言的难度之大。
C. 两则材料在论证过程中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引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术论文的文学性。
D.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模糊性问题,材料二还涉及了对外翻译时应灵活应对语言模糊性的问题。
4. 材料二在论证“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意性”这一论题时,语言严谨,内容有说服力,请分别说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达到的。
5. 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有关诗词,进行简要分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真实、全面地描摹出世界的样貌,表达自己的理解”错,原文“语言并非就是与这个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的镜像”“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罗素曾描述过的那种单一的、精确的语言”,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险记
夏衍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杜甫
在澳门,我们耽搁了十天。
最初决定走澳门,一是为着在这儿可以得到一些香港所不能得到的消息,其二是为着期待着也许可以有到广州湾的定期船只,可是一到澳门,这两个期待都失望了。澳门已被日寇征服了,从澳门到各口岸的交通一律中断了。
1月19日,雇好了两条在南北水一带颇有一点势力的某氏所有的快艇。谁也没有考虑到危险,我们一行里面有大半是没有任何政治主见和人生磨炼的青年,女学生,银行职员,青年会干事,家庭主妇,但大家只有一个百折不挠的回祖国的意念!再换一次装束,再整一次行装,怀着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