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750字。
湘西自治州2023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现在学语体文是否还可以照办呢?从话剧和曲艺演员惯用的训练方法来看,道理还是一样的。我在外国大学学习语文时,看到外国同学乃至作家们也有下这种苦练功夫的。我还记得英国诗人哈罗德•孟罗在世时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开了一个专卖诗歌书籍的小书店,每周定期开朗诵会,请诗人们朗诵自己的作品,我在那里曾听过夏芝、艾理阿特、厄丁通等诗人的朗诵,深受教益,觉得朗诵会是好办法。20世纪30年代《文学杂志》社中一些朋友也在我的寓所里定期办过朗诵会,到抗战才结束。朗读的不只是诗,也有散文,吸引了当时北京的一些青年作家,对他们也起了一些“以文会友”的观摩作用。现在广播电台里也有时举行这种朗诵会,颇受听众的欢迎。这种办法还值得推广,小型的文学团体也可以分途举办,它不但可提高文学的兴趣,也有助于语言的基本功。
提升语言基本功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多注意一般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是一种,这是主要的;熟读一些文言的诗文也是一种,这两方面可说的甚多,现在不能详谈。“到处留心皆学问”,这就要靠各种人自己去探索了。“勤学苦练”总是要连在一起的,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苦练就要勤写。为了谈一点写作练习,我特意把延安整风文件重温了一遍,特别是《反对党八股》那一篇。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申诉得极中肯,可谓“慨乎言之”。三十多年来全国人民对这篇经典著作都在学习而又学习,获益当然不浅,可是就当前文风的实际情况来看,“党八股”似未彻底清除,可见端正文风真不是一件易事。目前每个练习写作的青少年在冲破禁区、解放思想方面还要痛下决心,“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努力开辟自己的道路,千万不要再做风派人物,“人云亦云”。希望就只有寄托在新起的一代人身上了,所以诸位对文艺方面的移风易俗负有重大责任。我祝愿有勇气担起这副重大责任的人越来越多,替我们的文艺迎来一个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还引了鲁迅回复“北斗杂志社”一封信里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之中的三条,对青年作家是对症下药的,值得每个青年作家悬为座右铭: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这三条都是作家的金科玉律,对于青年作家来说,第四条特别切合实际,要多作短小精悍的速写,不要一来就写长篇大作。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作为语文艺术的独特地位》)
材料二:
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到要注意一般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和熟读一些文言的诗文,以提升语言的基本功,这些观点在教材《反对党八股》中也有提及。
B. 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到处留心皆学问”,说明提升语言 基本功的途径很多,要靠各人去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C. 材料一第三段,作者用“对症下药”表明,毛泽东引鲁迅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之中的三条切中了青年作家写作的流弊,发人深省。
D. 材料二总结了写作的两条标准——准确、自然。“自然”就是练好基本功,“准确”就是生动,而“自然”又是“准确”的基础。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集中全力打歼灭战”指把少量好诗文熟读成诵,仔细揣摩,弄懂弄透,反复推敲。
B. 朗读法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语体文,还可提高对文学的兴趣,有助于练习语言的基本功。
C. “千万不要再做风派人物”指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到“不越雷池一步”。
D. 准确和生动是一回事,初学写作者不要追求离开准确的生动,不要片面强调生动。
3. 下列诗句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C.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
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 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三段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写作,二者所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自然’就是练好基本功”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基本功是学平淡、学自然”可知,另外,“而‘自然’又是‘准确’的基础”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和作用的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家园三老汉(节选)
陈忠实
农谚说:“大寒将完,菜籽下田。”
蔬菜生产专业队徐家园,在大寒节令到来的时候,准备务育夏菜苗儿的苗圃全部修整就绪,一方一方苗圃的矮墙上,重新抹上了麦秸泥皮,安在木格上的大块玻璃明光闪闪,圆床里铺上了由马粪、鸡粪和人粪混合的营养土,只等下籽了。
苗圃二人小组组长徐长林老汉,傍晚时,冒着三九寒风,骑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