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150字。
2024届高三上期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大致自春秋时期开始,“重民轻天”的思潮兴起,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天道观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因为否定了“天神”的意志和力量,势必逻辑地得出必须重人事、重现实政治的结论。这一方面推动着有关治国治民理论建设的开展,促使政治思想变得系统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要求着统治者在国家机器设置上做出必要的、适宜的调整。这就是夏商西周以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则逐渐动摇、宗教事务官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迅速下降的深刻背景之一。
在职官制度上,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更是神权政治衰微的典型象征。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平民与奴隶的不满反抗,名义上的天下“大宗”——天子——地位的衰落,人们观念的变化,司政、司军、司民职官地位的迅速上升,使得神权遭到多方面的挑战,也使得那些凭依天命神意光环从事政治活动的神职官吏们,无可避免地坠入厄境。
然而,先秦的政治文明进程却有自己的独特道路,早在殷商时期,王权就高度集中。而西周时的王权专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性质上看,与商代比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政治观念上,西周统治者明确承认“天命”,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尊重“天命”,祈求上天的保佑。周人讲“德”,但不是以“德”去否定“天”,而是“以德配天”。所以《庄子•天下》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在西周时期,神权统治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但是在春秋时期,“重民轻神”“天人相分”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新思潮。早在西周末年,就有不少诗人怨天疑天,而这股思潮的兴起,为当时不少思想家重民轻天、重民疑神思想的勃兴奠定了基础。他们重新定位了“民”与“神”’两者的位置关系,认为在民神关系中,“民”是主,“神”是次;“民”为本,“神”为末。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首先要重民,而不可据神意行动。这些观点的提出,基本否定了“天”“神”的主宰地位。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天人相分”的观念,更是普遍流行,深入人心。
这股新思潮的风靡,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当然有积极的意义,它在“天人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否定“天神”的意志和力量,重视人事和现实政治的“重民轻天”思想大致在春秋时期兴起。
B.随着“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动摇。
C.西周末年,诗人重新定位“民”与“神”的位置关系,为提出重民轻天思想奠定了基础。
D.重民轻天新思潮的风靡有重要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让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从两个方面诠释了“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对春秋时期政治系统演变的影响。
B.文章引用《庄子•天下》中的话是为论证周人对“天”和“德”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德配天”。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民主神次”观点时,先梳理其发展,后诠释其政治表现,最后确定民神关系。
D.文章在阐释“重民轻天”这股新思潮的意义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展开,使表述更加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等情况,使得神权政治不断衰微。
B.“以德配天”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神权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C.“重民轻天”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阻断了“天”“人”的联系,强调以人为本。
D.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是希望以“天”的名义制衡君主权力,回归古老的传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
曾经荒野滩涂的前海,如今满眼繁华;曾经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降到最差等级的长江,现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曾经是戈壁荒滩的“干沙滩”,变成了发展动力持续提升的“金沙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处处欣欣向荣,跃动发展活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罕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念好协调发展的“真经”,既要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