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714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调研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者注意到,孔子创立儒学,其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但随着孔子去世,其后学往往于师说中取其一面,结果造成儒家学说的分化。例如,孔子论性,涉及到仁性、知性、欲性多个方面,但孟子.重仁性,荀子则重知性,并强调用知性规范、引导欲性;在修养方法上,孔子内省与博学并重,孟子则重充养,荀子重隆积;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仁、礼并重,而“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康有为语),前者重视仁,后者偏向礼。孔门后学的分化说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同时每个学者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其做出回应时必然关注的是思想的某一方面。 但是“分”的结果往往又会走向“合”,这同样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为“分”的思想毕竟是属于“合”的整体,虽然学者可以从“分”的角度建构其思想体系,但每个现实中的人,面对的却是整全的人生,就以上孔子所论的内容而言,哪个人可能只讲仁性,而不讲知性、欲性呢? 即使孟子、荀子坚定的信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只充养不隆积,或者只隆积不充养。
所以“分”所导致的贫乏必然走向“合”的丰富,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即“合一分——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分”“合”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具有“合”的特点的学者,如孔子、董仲舒、朱熹、戴震等,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往往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侧重“分”的学者,如孟、荀,以及继承孟子的陆九渊、王阳明,发展荀学的李觏,以礼代理派学者凌廷堪等,虽然也构成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其意义往往在于对前者的完善和补充,甚至是对立和批驳。这说明“分”固然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集大成”则是学术发展的更高追求。如果说“评儒批法”强分荀子为法家,港台新儒家尊孟抑荀,大陆个别学者割裂盂荀或心性与政治,主要属于“分”的话,那么统合孟荀的提出,则无疑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
“合”意味着要将孔子提出的,又经过孟笱分别予以发展的内容,重新予以整合,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刘悦笛先生反对孟荀统合为内外之“合”,而倡孟荀之“内通”,提出“天—性—情—心”的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兼祧①并统合盂苟,在天的层面上,乃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统一;在性的层面上,乃是“性本善”与“性趋恶”的统一;在情的层面上,乃是“积极情”与“消极情”的统一;在心的层面上,乃是“德性心”与“智识心”的统一。在“天—性—情—心”的结构内,“天”作为兼祧的出发点,“心”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寰,盂荀由此得以兼祧(刘悦笛《孟荀“天一性—情—心”统合论》)。此外,梁世和先生则借用美国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为统合孟荀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张析国则借鉴康德哲学,为统合孟荀寻找形上的根据;刘九勇在哲学、历史进路之外,从道德心理学提出统合孟荀的新视角;邹晓东、翟奎凤分别从性、教以及充养、隆积的角度探讨了孟荀的统合;张志强比较了孟茍“是非”观念的异同……虽然方法不同,都体现出在“分”中求“合”的特点,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梁涛《统合盂苟:儒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究竟该如何统一孟荀呢? 根据李泽厚较新的说法,那就是“举孟旗,行荀学”,笔者更愿意称之为“举孟旗,行荀实”。 按照郭沂的说法,乃是“受之以荀,纠之以孟”,而按照梁涛的说法则是“统合孟荀,创新儒学”。看似各家观点都是统一派,然而,其内部却有着立场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丰富、含混的,造成了孟荀学术之争,至今学者都未能找到统合孟荀思想的路径。
B.“分”和“合”都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分”造成了思想的分化、对立,所以“合”比“分”意义更大。
C.孟子与荀子的思想看似严重对立,但它们同属儒家学说,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使孟荀的思想得以统合。
D.李泽厚和刘悦笛都提出了“兼祧孟荀”的统合观点,但对孟子和荀子哪个与儒家的“血缘”关联更亲存在着分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合孟荀的提出,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容易产生集大成的思想家。
B.不管是借鉴国外的学术理论,还是发掘传统古典文论,都对统合孟荀的学术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C.刘悦笛受郭沂“受之以荀,纠之以孟”学说影响,将李泽厚的“举孟旗,行荀学”改成“举孟旗,行荀实”。
D.刘悦笛认为“兼祧孟荀”和“统合孟荀”两者不相同,于是探求出一种使孟荀得以统合起来的“整体论”思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合”的学术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天人感应”(董仲舒) B.“天人合一”(朱熹)
C.“心学说”(王阳明) D.“性善说”(戴震)
4.为什么说“合一分一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请简要概括。 (4分)
5.对比材料二,有学生发现梁涛对刘悦笛“统合孟荀”的观点理解有误。你是否赞同这位学生的观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渔光曲
李云
杨瑶瑶从县文旅局来到上仓镇挂职副镇长,镇党委交给的第一任务——劝阿香婆撤岛上岸,把那群牛要么杀了,要么运到镇上圈养。因为镇里所有的党委班子成员都上门去做过阿香婆的工作,阿香婆不答应离开湖心岛,更离不开那群牛,好说歹说她油盐不进,就是二十四个不答应。
杨瑶瑶戴上下乡用的草帽,骑着电瓶车去了阿香婆家,只见到铁锁把门,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