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950字。
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
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的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胡同”指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来授粉是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的。
B.“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杂交后并没有让水稻长得更高更壮的观点。
C.“膀大腰圆”在文中指红薯同根癌农杆菌作斗争后获得的基因转变。
D.“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人们可以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其一些研究成果遭遇过被忽视和质疑等不公正对待。
C.人类如果对作物进行基因编辑,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从而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
D.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成熟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
B.引入“野败”水稻个体打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决定作用。
C.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
D.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
4.为做到通俗生动,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5.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做一项科学研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6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错误。“强盗的样子”指的是艾滋病病毒正常复制出来的样子,不是“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