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40字。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编辑学会在全国书博会编辑高层论坛上提出“大文化、大媒介、大编辑”的理念,其核心就是重视对优秀文化进行多元化、多媒介的开发,产生出新的文本意义。
  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流方式,传统文化被要求缔构成全新的文化载体,单一的文化体式改变为电子声、屏的媒介体式,同一文化内容在作者、读者和编者三者互动交流中发生了革命。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创造新的媒介,在不断解构老媒介、缔构新媒介的交互过程中,新媒介总是悄悄地吸收并消化着老媒介中“味道鲜美的肉”。在“逝者如斯”的人文传播历史中,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与手机等各种媒介载体,无不凸显着多重交互性特征。经典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受众的需求,根据原始文本引发图书、电视、电影和网络的移植、吸收、改编甚至克隆,形成多媒介文化链。以单一的文化内容为模板,经典文化经过众多媒介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产生出新的“意义链”。
  一部作品无论多么优秀,如果只是将成品束之高阁,没有经过编辑的加工、整理和完善使之构建成适合传播的文化载体,就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文本内容也不能得到广泛接受。曹雪芹用毕生心血撰写的《红楼梦》,在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后经高鹗续写,加工整理,使之次第有序,才得以广泛流传。从1924年梅兰芳第一次将《黛玉葬花》搬上银屏,到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再到2010年BTV版《红楼梦》,共拍摄了25部与《红楼梦》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图书、画册和光盘等新的媒介传播手段,掀起受众重读文本《红楼梦》的热潮,带来纸质图书的热销,赋予古典文化新的文化内涵。在传播文化时,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媒介总是使其他媒介成为自己的“基因”,旧媒介又把比它们更老的媒介作为基因保存起来,经过选择、转变和消化作为自己的内容吸收进来。
  数字化发达的时代,国际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媒介经营垄断越来越明显,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就覆盖了中国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像这样的以跨国集团为标志的新的传媒帝国,加强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单向信息流动。东方国家还在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文化时,西方国家已有更先进的数字终端产品和技术。单一或少数媒介传播文化已显得单薄无力,多媒介交互传播才能使文化爆发出集束式力量,赋予经典文化以新的传播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新媒介和传统大众媒体的互动将分散的声音凝聚成更为强大的集合力量,才能消弭东西方出版文化的失衡。
  一部经典著作得以流传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本内容的经典。“古诗三千”,但“传诗三百”。经典文化从诞生到现在,如果没有编辑根据社会需要一编再编,如果没有读者不断阅读,恐怕它的知识含量不会这么丰富,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就不会源源不断。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需要编辑立足当代社会环境和读者需求,为文化的传播创造多种多样的承载工具,也就是创造媒介。
  (摘编自刘双红等《文化在多媒介交互中产生新的文本意义》)
  材料二:
  如果把唐诗影视化呈现,该怎么做?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从7月8日上映以来,《长安三万里》好评如潮,票房已经突破3亿元。从大唐奔流而来的时光与诗情,汹涌热烈,直击当代观众内心。用时下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DN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红楼梦》为例,论述如果不重新构建适合传播的新媒介文化载体,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无法让受众重读文本。
  B.材料一指出,东方国家虽然不像西方国家有更先进的数字产品和技术,但通过新老媒介互动来凝聚力量,就可以做到反垄断。
  C.材料二认为,如何把唐诗通过影视成功呈现,《长安三万里》交上了自己的答卷,比好莱坞构建的“漫威宇宙”更让人震撼。
  D.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化得以传承的条件,像《红楼梦》、唐诗这样的经典内容和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方式,二者缺一不可。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背景下,优秀文化更需要进行多元化、多媒介的开发,以期产生新的意义。
  B.媒介不断融合发展,互补互动,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不断发展。
  C.如果编辑为各个层面的目标受众提供不同的媒介,就能满足不同读者的文化需求。
  D.经典文化因作者、读者和编者的交流互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才源源不断。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从多媒介交互在文化传播上的表现和多媒介交互意义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阐释主创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大唐文化。
  C.材料二第四段,用“自来水”“打call”等新词,论证了媒介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D.材料二层层递进,先述说《长安三万里》现象,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阐释意义。
  4.材料一第二段用“消化”“味道鲜美的肉”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化的“传播”,请谈谈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节选)
  废名①
  小林放午学回来,见了饭还没有熟,跑到“城外”去玩。
  初夏天气,日光之下现得额上一颗颗的汗珠,这招引一般洗衣的妇人,就算不认识他也要眼巴巴的望着他笑。小林在那河边站了一会,忽然他在桥上了,一两声捣衣的声响轻轻的送他到对岸坝上树林里去了。
  前面一匹黑狗,——小林止步了。他那里会怕狗?然而实在有点怕,回了一回头,——你看,俨然是走进了一条深巷子!他一个人!
  其实他已经快要穿过了这树林,他的心立刻随着眼睛放开去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