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7190字。

  试卷类型:A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深入把握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将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家礼文化是中华礼乐文化之始。礼乐文化,作为维系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和社会格局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源流一直存在争议,但总的来说,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立”字清晰表述了礼乐制度的建构逻辑。最早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礼仪的内容。如《左传》云:“孝,礼之始也。”荀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记》云,“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析分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礼存在的本义和源头。以家庭礼仪秩序为核心,延展至社会公共领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可见,家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为殷周以降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传统家礼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家庭与社会治理之基。一方面,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礼乐文化的历史源流一直没有定论,但家礼文化作为其逻辑起点是有依据的。
  B. 第二段用《礼记》中的话,从一个角度阐明生产生活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
  C. 家礼文化不仅调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D. 家礼文化对中国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至今一直存在,且从未发生变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家礼文化是殷周以来家国同构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有利于家国一体社会结构的形成。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递进的逻辑体系,可见,四者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C. 家礼能将传统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家庭成员,而“经礼”却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D.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只要治理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国家。
  3. 下列选项中的表述,最能体现材料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小王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结婚时在教堂里接受牧师的祝福。
  B. 年夜饭桌上,爸爸让孩子先给爷爷递筷子,并让爷爷先动筷。
  C. 在老人的丧礼上,儿女为了撑门面,专门花钱雇人哭丧。
  D. 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的美食。
  4. 材料第三段中说:“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请联系文本内容,简要评析下面材料中的现象。
  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呈现民间家礼文化,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播出,受到人们喜爱。其中一个栏目《钓源村——节义立家》展现出,很多欧阳姓氏的人从全国各地回到了钓源村,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片中介绍的欧阳家祥,从钓源村走出来,把钓源村的节义精神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气节,最后成为开国将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 能力。
  D.“且从未发生变化”错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由“家礼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能够找到其‘活着’的现实样态,从中不难发现其传承价值,找到情感的归属”可知,这种影响确实一直存在,但是由“至今仍然能够找到其‘活着’的现实样态”可知,家礼文化是发生了变化的。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冬天[注]
  梁实秋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