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5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抚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现在的见解以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程度,感受不同。有的所感受的只是其百分之一二,有的或者能感受得更多一点,要能感受全体,那是难有的事。普通学生在读解正课以及课外读书中,对于一句或一语,误解的不必说了,即使正解,也决非全解,其所感受到的程度必是很浅。收得既浅,所发表的也自然不能不简单空虚。这在学生实在是可同情的事。
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在言语的性质上,在人的能力上,原是万难做到的事。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这无限的内容用了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要再想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除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以外,什么讲解、说明、查字典,都没有大用。夸张点说,这已入了“言语道断”的境地了!
真的!要从文字去感受其所代表事物的全部内容,这是“言语断道”之境。在这绝对的境界上,可以说,教师对于学生什么都无从帮助;因为教师自身,也并未能全体感受任何一文字的内容。其实,世间决没有能全体感受任何一文字的内容的人,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之差罢了。数学者对于数理上的用语,所感受的当然比普通人多;法律学者对于法律上的用语,其解释当然比普通人来得精密。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罢。“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罢。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罢。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这是国文科教师基本的任务。并且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上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这是我近来的个人的信念。
(摘编自夏丐尊《传染语感于学生》)
材料二: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箱倒箧地说的,说出来懂得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里不说“言外”而说“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作为寄托意义的符号,需要读者依据自身的经验能力来理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他们对文字的感受程度不同。
B.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透彻地了解其意义和情味,否则便难以接近作者的旨趣,更无法体会到作品的高妙之处。
C. 虽然教师自身也难以感受任何文字的全部内容,但他们仍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字,这也是国文科教师的基本任务。
D. 敏锐的语感应是当代人的基本素养,它不仅是我们阅读和鉴赏文艺作品的基础,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国文科教师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但由于文字性质和教师能力的限制,教师所能提供的帮助毕竟有限,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素养同样重要。
B. 文字只是表达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意义往往隐藏在文字之外,倘若读者不能发挥想象来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便容易陷入“言语道断”的境地。
C. 字典的解释往往与原字原辞存在差距,不能完全依赖字典来理解语言文字,只有将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真正体会其意义和情味。
D. 材料二以“感到了健康的疲倦”为例,对比语感敏锐和欠敏锐的读者对这句话的不同反应,意在突出前者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是( )
A. 唐韦绚《刘公嘉话录》:“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B.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以谷为一字师。”
C. 宋朱熹、黎靖德《朱子语类》:“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皆山也’,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D.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任翻题台州寺壁:‘前峰月照一江水',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4. 对于“语感”这一概念,夏丐尊和叶圣陶的解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 林庚在《说“木叶”》中从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角度,深入探究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古典诗歌是如何达到“暗示性”这一效果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敏锐的语感应是当代人的基本素养”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可知,普通人要训练语感,但不能说必须要有敏锐的语感,并作为基本素养。夸大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意在突出前者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六段的内容,本段重在论述上一段提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
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普通人也具有类似于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不过,要把它变成艺术呈现出来是有技术门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A1)绘画工具的出现,输入我们设定的提示词,无论写实还是抽象,就能生成相应的图像,使各种风格的艺术产品瞬间量产。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