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60字。
中秋月 孤独情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x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
2.学习品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词人的情感。
3.联读整合,体悟词人的人格魅力。
教材和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诗词。除了“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外,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还提示我们“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名言警句。”具体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结合诗词教学特点,教学中要着力于诵读,体会词的节奏与韵律特点;分析作者寄托于“明月”的复杂情思;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
九年级学生对苏轼及苏轼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的了解仅限于词人的乐观豁达和词的豪放,对苏轼性格的形成及人格魅力的养成并不了解。这节课旨在帮助他们去找到了解苏轼的一个口子。
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说说你了解的苏轼。学生自由说,回顾诗词中的苏轼形象。
2.教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秋词作更是俯拾皆是。苏轼写中秋的词就有6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二、 精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品意象
活动一:朗读词
一读,强调“应、绮”的字音字形,读准节奏,齐读体会。
二读,朗读指导:速度要慢,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自由朗读体会。
小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我们读这首词要反复吟咏,读出音韵美。
活动二:想想画面
苏轼中秋夜喝酒后,他赏到了什么?
(屏显):苏轼中秋夜醉酒后,他赏到了
(结合注释,疏通词意,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
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词中描绘的景物、画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