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680字。

  吉林省长春市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传统节日的到来,促使我们再次体悟文化内涵、民族品格,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网络直播端午民俗活动,开设网上展演和培训课堂,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再比如为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为景区注入文化元素、文化记忆,充实了内涵、提升了品位。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努力huì聚在一起,正在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闹花灯,________赛龙舟,________穿针乞巧,________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统节日,能够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1)huì________聚 (2)蕴________藏
  2.请在文中横线处添加传统节日名称。(2分)
  (1)______闹花灯,(2)______赛龙舟,(3)______穿针乞巧,(4)______赏菊登高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吸引”“年轻”“内涵”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
  B.“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精神滋养”“时代内涵”都是偏正短语。
  C.“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一句是假设关系复句。
  D.文中“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一句中,“云上端午”四个字应该加引号。
  5.古诗文默写。(7分)
  (1)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李商隐《无题》中“□□□□□□□,□□□□□□□”两句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4)《行路难》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回答6~8题。(7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B.微斯人:如果没有。
  C.树林阴翳:遮盖。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快乐。
  7.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居庙堂之高”和乙文“醒能述以文”都是倒装句,翻译时都需调整语序。
  B.甲文与乙文都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