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30字。
《屈原列传》教学实录
活动一:理屈原生平
师:屈原,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司马迁将他从浩浩汤汤的历史长中打捞起来。今天我们就依托《屈原列传》,试着为我们校园的屈原文化研学基地贡献一份力量。
认识一个人往往是从名片开始,大家纷纷为屈原设计了名片。我选取了李安琪同学和游馨两位同学的设计。你们觉得谁的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李安琪同学的更好。因为她的人物概括抓住了文章中间的关键词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生2:我觉得游馨同学的更好,屈原性格特点还体现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她的概括更全面。
师:很好,概括时我们当然要关注重点词句,但我们更要有一种全面梳理人物性格的能力。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司马迁通过叙写屈原身世的起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但在文中4-9段似乎发生了叙述偏离,写楚国命运、写楚怀王、张仪等人。这是为什么呢?
生3:写楚怀王突出了怀王的昏聩贪婪,以此展现了屈原的远见卓识。
生4:把张仪被秦王所重用和屈原不被怀王所重用进行对比,体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的特点,若能像张仪为君王所重用,必定能有助于楚国兴盛。
生5:我觉得写靳尚、子兰等人也是和屈原进行一个比较。一个是妒忌陷害贤能,一个是尽忠爱国。
师: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一方面囿于史实的不充分,一方面为了展现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他大胆地借次要人物来映衬屈原的才能和爱国精神。这种衬托、对举手法,我们在《鸿门宴》《周亚夫军细柳》都曾领略过。
活动二:明史公评说
师:除了叙事的偏离,在《屈原列传》里,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议论,这种手法被人称为“变调”。司马迁想要借“变调”表达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写了什么?
生6:首先写的是《离骚》创作的原因;然后说的是《离骚》的艺术特点;最后歌颂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回答条理分明。我们接下来就从用词、用句的角度进一步的走入文本,来细究一下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7:我们重点关注的是第三段反复出现的“也”字。虚词反复运用,一咏三叹,将感情层层加深,让我们回到了历史现场。我们看到屈原在被君王疏远了之后,仰天长叹、一腔悲愤;也感受到司马迁对于屈原命运的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