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5640字。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没有一个概念能够标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美感与审美愉悦?有,这就是清乐。“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间,也就是从宋仁宗后期到宋哲宗在位的时期内,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也称“清欢”)。
  “清乐”以及它的同义词“清欢”,从仁哲时期宋人的语用来看,指一种愉悦,这种愉悦与欲念满足无关,与具体的功利性的满足无关,也与合目的性的道德愉悦无关。文人士大夫们意识到了有这样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精神性的,也是自由的,这种愉悦可以来自对“自然”的欣赏,也可以来自对艺术的欣赏或某种文化活动。
  欧阳修较早地意识到了这种愉悦,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对人的愉悦作了一个两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他说,“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漫,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物欲的满足会带来富贵者之“乐”,而通过欣赏山石林泉所获得的山林者之“乐”,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足而高世”,且这种“乐”“无累于心”,是一种与欲念满足无关的“静中之乐”。欧阳修没有为这种“乐”命名,但在“无欲”“山林”“无累”和“静”这些话语中,对这种“乐”的内涵进行了基本描述。
  稍晚一些,理学家邵雍在写于嘉祐六年的《名利吟》中,命名了这种“乐”——清欢:“名利到头非乐事,风波终久少安流。稍邻美誉无多取,才近清欢与剩求。美誉既多须有患,清欢虽剩且无忧。滔滔天下曾知否,覆辙相寻卒未休。”这段话区分了富贵者之乐——美誉,与山林者之乐——清欢。清欢显然是一种与功利性满足无关的愉悦。
  “清欢”这个概念的产生先于宋代,但阐释“清欢”的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却是邵雍的功劳,他倡导一种闲逸、超脱、自由的心灵状态,并以此为乐。大约在邵雍阐释清欢的同时,宋代士大夫赵抃在《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中说:“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 风耸骨毛。”赵抃所用的“清乐”,是现存文献中可看到的从“心灵之愉悦”的角度对这个词最早的使用。
  “清欢”真正广泛应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间,其中最著名的,当是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乐”的广泛使用,在南宋更为普遍,如范成大诗云:“无端拙恙妨清乐,未许扁舟到五湖。”
  “清欢/清乐”的出现与广泛使用,说明欧阳修所描述的那种山林者之乐,成为一种观念上的自觉,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灵所喜,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乐”这种愉悦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精神愉悦进行了肯定、颂扬和培育。
  B. “清欢”的概念在宋代前就已产生,而阐释它是绝对性和非功利性的愉悦的却是理学家邵雍。
  C. 清乐成为观念上的自觉,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的代称。
  D.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无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悦,是清乐的最高状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用设问的形式引出了“清乐”的概念,从而强调了“清乐”对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美感和审美愉悦的意义。
  B. 从一定历史时期看,作为审美愉悦的“清乐”与欲念的满足、与具体功利的满足、与合目的性的道德情感没有关系。
  C. 欧阳修在嘉祐三年曾经把人的愉悦分为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并据此认为,富贵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乐的。
  D. 中国文人艺术在敦仁、宣教、歌功、颂德之外,最为重要的主题就是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乐。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正面论证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门弟子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状态中,顺生随性获得了道德的愉悦。
  B. 《清贫思想》一书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
  C. “舞裙歌板尽清欢”总体比“橘内仙翁,棋边公子,共成清乐”更感性,精神性更强。
  D. 司马光《独乐园记》强调,“乐”是一种唯意所适、行无所牵、止无所框的超然状态。
  4. 获得清乐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作为一种审美愉悦,“清欢/清乐”从被人意识到被广泛使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精神愉悦进行了肯定、颂扬和培育”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也称“清欢”)”可知,“‘清乐’这种愉悦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与“他们对这种精神愉悦进行了肯定、颂扬和培育”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 仙 山 上
  关仁山
  ①秋天,黄黄的芦苇叶子落地了,荷花也纷纷落了,但是,一莲一蓬的牵牛花爬满了院墙。 晚上的月亮出奇地耀眼,这天夜里部队通知,让我火速赶回阜平的部队,报到 地点是神仙山,许大彪负伤了。
  大抬杆和水上飞送我上了岸,有汽车接我们。过了一昼夜,已经离前线不远了。
  日寇听说沙河两岸大丰收,到这里“扫荡”,要争夺粮食,还修建了临时机场。日寇一个叫茅律的将官坐镇机场指挥。许大彪主动请缨,他说我们连是刚刚入队的,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