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240字。
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加强民族史诗保护与传承,推动史诗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须充分挖掘和阐发史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用民族史诗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录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史诗遗产中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突出各民族史诗中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历史自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
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史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用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研究成果,加强对民族史诗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用史诗遗产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章。作为“一带一路”上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等民族史诗不仅在我国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而且在丝路沿线国家传播广泛。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在给联合国提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的决议草案中提到,《玛纳斯》因其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一部《玛纳斯》,成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典范。
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化史诗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史诗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
(摘编自杨涛《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民族史诗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
B. 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并使其成为-种文化自觉。
C. 《玛纳斯》在新疆地区、丝路沿线国家都有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D. 如果不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前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评价引出论题。
B.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民族史诗的重要意义,层次
清晰明了。
C. 文章引用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给联合国的决议草案,是为了证明《玛纳斯》作为文化瑰宝为文
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不菲价值。
D. 全文围绕《玛纳斯》开展说理,以《玛纳斯》的影响为例阐释民族史诗的影响,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民族史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B. 文化典范《玛纳斯》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所以一直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
C.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研究成果,有利于用史诗照
亮复兴之路。
D. 挖掘并发扬史诗中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当代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时代风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