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330字,答案扫描。
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学内涵丰富多彩,既可书写乡土历史,也可关注乡村现实,或写实,或象征,或抒情。但无论如何,乡土小说在未来要有所突破,更具审美价值,能对中国乡村历史、现实与未来前景作出更具梯度与广度的思考,须摆脱传统叙事范式的限度,“接通”乡村现实的巨变,在多方面进行更新。
一是更新对乡土文明的价值认知。也就是说,充分尊重乡村的本体地位与独立价值,重构乡土文明的正向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对现代性的某种迷思,乡土文明通常被预设、框定为传统、落后的文化形态,与现代化构成一种悖论与张力,总是遭到无情的批判与碾压,中国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基本上是在此方向上惯性地书写。事实上,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明,而乡村则是农耕文明的实体载体与存在空间。可以说,乡村文化不仅是建构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重要精神源泉,还滋育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因此,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生存与繁荣,也为当代中国积淀了文化基因与根脉。乡土文明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并非仅仅是评判现代性的参照坐标,亦不是城市文明的附庸,它同样有着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因此现代化并非是完全要抛弃传统,现代化也可以说是植根于传统的一种转型与生长,与传统一脉相承。
未来的乡土小说不必再视乡村为一种话语批判的武器,实有必要以平视的姿态去看待农耕文化中那些悠远的传统元素,通过对乡村固有的风俗、风情、风景的展示,建构乡村自身之美,从而彰显乡村文化的丰盈,赋予乡土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功能。同时,清醒看待传统与现代兼容的乡村状态,不以传统的“返回”历史姿态书写乡村,毋须期冀乡村持守农业社会中“鸡犬之声不相往来”那种永恒的古典、原始与静穆之境,而应该呈现一种现代化境域中的乡村本然状态。
二是更新看待乡村新变的视角。即摆脱都市人的心态,从农民本位的角度出发,全面冷静而理性地看待乡村的新变。对当下乡村之变,最流行的观点就是悲观地看待乡村的命运,为村民的外流使村庄变成了“空心”状态而叹息。乡土小说于此方面的表现,就是一味书写“乡村衰败”种种萧然的状态。“综观诸多职业作家虚构类的小说,地域不分东西南北,作家不论代际男女,乡村的衰败几乎成了21世纪文学表述乡村的‘金科玉律’和‘统一腔调’。”21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基本上都是这种姿态,作家的心态总是惶恐、焦虑的,文本情感姿态充盈着浓浓的挽歌气息。
当下中国的乡村现实,是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其中不仅有破败、坍塌和逃离,亦有生长、建构与转型。这种纯然“衰败挽歌式”的创作范式,简化了当下中国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彻底放弃传统叙事范式,多方面更新,乡土小说才能在未来有所突破,更具审美价值。
B.乡土文明不是评判现代性的参考坐标和城市文明的附庸,它同样有着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
C.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从农民的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村民外流、村庄“空心”并不可忧。
D.唯有立足农民、平视乡村才能认知乡土文明的正向价值,消除乡土文学与农民之间的隔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文学书写乡土历史、关注乡村现实的方式是写实、象征和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B.在未来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乡村文化,展现其美好与多样性。
C.作者反对因片面理解乡村“空心化”而悲观叹息、将反映乡村衰败作为“统一腔调”。
D.乡土小说可以通过背弃启蒙叙事,呈现乡村生活的本来面貌来更好地贴近乡村与农民。
3.下列不符合材料中所倡导的乡土小说特征的作品的一项是(3分)( )
A.王跃文《家山》以富有质感的乡村生活为依托,不但展示了乡村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正向介入与引领,而且深情地书写了农民厚植乡土文明传统所呈现的优良品性。
B.曹乃谦《最后的村庄》以溪口村的村长老乔为视点,写出溪口村在整个经济大潮到来之际逐步败落的过程,表现作者对于即将消失的村庄的忧虑和迷茫以及浓浓的恋乡之情。
C.罗伟章《谁在敲门》没有选择乡村悲情视角,而是选择了冷静、超然的旁观者视角,依着乡村的本性,让乡村生活的河流自然流淌,显示乡土天然的美感和质感。
D.关仁山《金谷银山》没有写城市对乡村的掠夺与挤压,相反,描写的是进城后农民楚暖暖、范少山充分利用城市资源,有效推动贫穷乡村的发展的故事。
4.作者认为当前乡土文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材料与所给链接,谈谈你对“空巢”的认识与看法。(6分)
[链接材料]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娘娘庙大会
萧 红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是为着人的。
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
①女子们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姐姐,西家妹妹的去逛庙去了。竟有一起来就先梳洗打扮的,打扮好了,才吃饭,一吃了饭就走了。总之一到逛庙这天,到不了半晌午,就车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
挤丢了孩子的站在那儿喊,找不到妈的孩子在人群里边哭,三岁的、五岁的,还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