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570字。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高考全真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回答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观点,重点表达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干什么”等根本问题;方法,主要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一要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解决人民子弟兵的吃饭问题,陕北老百姓第一天把粮食端出来,第二天把牲口牵出来,第三天把种子捧出来。渤海老区的小推车推出共和国的黎明,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可以说,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舟与水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血肉难分、骨肉相连!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书写,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要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灶头,情暖人民心头,真正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自觉。中国传记文学星汉灿烂,具有辉煌的文化典籍、独具的美学神韵,丝毫不逊色地彪炳世界文学星空。从现实看,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也以自身魅力,闪耀出炫目的奇光异彩。在文学工作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觉,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写新时代新史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
三要坚持守正开新、接根续魂。守正,就是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护信仰与信念,守住责任与担当,守望良知与高尚。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创新就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绝不能醉心于自言自语的自我欣赏,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热衷于脱离实际的玩世高蹈,沉湎于生造概念的孤芳自赏,那会失魂落魄、丧失前途。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守正,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舒解为要。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今天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广度、深度、幅度、速度、密度、程度空前。我们工作中,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又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又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既要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要解决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秉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隐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力避化危为险,做到化危为安,争取化危为机。
五要涵养天下情怀、开放包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作为传记文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拓展世界眼光,涵养人类情怀,推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人类“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汇集到传记文学创作中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文学的贡献。
(摘编自李一鸣《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传记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而不能脱离人民。
B. 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作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深入人民之中,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
C. 只要我们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住责任与担当,不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就能创造出文坛奇迹。
D.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和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密不可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用总分的结构关系,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主要论证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B. 文章以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等为例,说明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C. 文章辩证地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并对作家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
D. 文章以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党与人民建立的三种关系中,“舟与水、鱼与水”的关系比“油与水”的关系更能体现党与人民的骨肉相连。
B. 只有做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C.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以前没有的,需要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D. 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超越是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比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重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只要……就”错误,结合原文“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可知,原文是说“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没有谈到条件,选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没有充足理由。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论证了……的问题”错误,结合原文“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的年度大剧《功勋》口碑收视双丰收。聊到《功勋》,郑晓龙并不讳言自己一开始的“不自信”。这部重大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是一篇“自上而下”的命题作文。
上观新闻:什么时候开始,您觉得可以自信地去回答这个命题了?
郑晓龙:接了任务回来,就要去看大量材料。你开始了解这些人,就会被他们的事迹感动,而且越往深里想就越被感动,会想要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组都和功勋人物见过面。他们当时一个个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谈的时间不能太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