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294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不予记分。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
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成,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
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
(摘编自张汝伦《论“乐”》)
材料二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又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C.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
D.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例证。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的做法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
B.材料一第3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
C.“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因此古代的人们常常将两者相提并论。
D.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下列选项表述准确且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礼乐文明强调只要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方可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B.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在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D.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