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56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语文学科期末能力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请在答题卡的括号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文字。
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④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对未来的畅想来安抚自己的句子是“ , 。”
⑤刘禹锡在《秋词》中以明丽秋景抒豪迈情的句子是:“ , 。”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①柳xù______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子,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远山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正在②淙淙______地流着的桥下的溪水。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有一个溪水中发亮的白雪世界。
(1)给选文①处横线上填汉字,②处横线上填拼音。
①柳xù ②淙淙
(2)选文中□处应填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在题卡横线上。
(4)下列关于各项词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覆盖”“飞舞”都是动词 B.“芦花”“绒毛”都是名词
C.“大”“小”“白”都是形容词 D.“一般”“几只”都是数量词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蒲松龄是 代 家。
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其敌(敌人) B.并驱如故(追随,追赶)
C.一狼洞其中(洞穴) D.意将隧入(通道)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B.从“投以骨”可见屠户一开始过于迁就狼,应该立刻拔刀相向,不该给狼机会。
C.屠户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处境多么危险,沉着应对却很重要,不能坐以待毙。
D.选文结尾段的议论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文章的讽刺意义,体现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初衷。
6.选文中说“狼亦黠矣”,结合“杀狼”这一段落分析狼在与“猎物”对峙时“黠”的具体表现?
7.“屠暴起”这一行为在整个对抗狼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已而谓其朋曰:“盍④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⑤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⑥之甘也,遂大爵⑦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⑧而就絷⑨,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注释】①麓(lù):山脚下。②醴(lǐ)尊:醴,甜酒;尊,同“樽”,酒壶。③履:鞋。④盍(hé):何不。⑤差:稍微。⑥唇吻:指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