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140字。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所以空间阻隔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你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而文化就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在这里,记忆是多余的,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文字失语有很多原因,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电子表达。电子媒介中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甚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尤其要说的是劣质短视频。
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说:“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正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到了文字的重要作用,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指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富于学习的能力,而学习能力主要依靠记忆力。
C. 材料一认为,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就是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D. 材料二认为,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乃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当以短视频为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的内容可见,文化专属于人类,所以人类需要记忆力;没有文化的动物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学习和记忆。
B.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这一比喻说明记忆是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连结了我们的“时间”。
C.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它直观可视,既可以带给我们快感,同时也会使思维心智萎缩,需要辩证看待。
D. “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如果我们安静下来,在阅读中进行深层思考,就会减少文字失语现象的发生。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空间阻隔的方面看,乡土社会不必求助于文字,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
B. 材料一从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对文字发生的原因展开了论述,这也是文字下乡的主要原因。
C. “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 材料二和《劝学》的论证思路类似,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简要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从乡土社会出发,针对的是文字下乡问题;材料二从当代社会出发,针对“文字失语”现象。
C.“有了文化,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错误,原文为“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是必要条件,选项为充分条件,过于绝对。
D.“当以短视频为最”,错误,原文为“电子媒介中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甚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尤其要说的是劣质短视频”,选项缺少“电子媒介中”的限制,扩大了范围。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一片白茫茫
解文阁
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放晴,恰好赶上月圆之夜,河湾村被一尺厚的积雪覆盖,平日里灰黑的茅草屋变得又白又胖,一下子膨胀了许多……放眼望去,大地一片白茫茫,反射着朦胧的月光。
每当雪后,不管地上有多厚的积雪,长老都要出来看雪。他看雪不是为了观赏风景,而是查看一下有没有被雪压塌的草棚、断裂的树枝。他不放心,他必须在村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