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2810字。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相对统一,极少出现分裂型人格和自毁型悲剧,虽然陶潜、苏轼等人也有忧患和矛盾,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对统一的整体。而在现代新诗史上,自杀、沉沦、精神分裂等现象却频频出现。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一下诗性阅读了。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时代已经落幕,一个更加日常化的“散文时代”开启。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生命的诗意和人性的丰富性,大概是现阶段诗歌最重要的意义。
  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体,它最富有情感性、想象性、象征性。诗歌的艺术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有着巨大的异质性,或者说它是一个超现实的艺术空间。因此,我们倡导最有效的阅读方式——诗性阅读。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性、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这些特质都具有弥散性、非直接言说性。“诗性阅读”重在体会,是读者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解释”显然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手段,更不是目的。体会往往具有瞬间性的特征,它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读者暂时忘记了对历史—现实的价值提问,全身心的参与使读者的本能感受在瞬间复苏。“体会”的结果是读者接触文本时产生的“快感”。引起这些快感的,可能是诗歌意象蕴含的“思想”“本质”,也可能是意象本身的鲜明质感,还可能是语言本身的质地。
  必须指出的是,诗歌的风格是丰富多样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应来“抚慰”心灵。面对优美的诗,我们的心情获得愉悦;面对悲伤的诗,我们的心灵经受洗涤;面对荒诞的诗,我们会在非理性的勘探中获得理性精神的韧性……这就有必要破除关于“诗意”的“唯美化”定义——“语句优美、诗情画意、意象鲜明、主题明确”,而应该专注于各种风格所营造的深邃而绵邈的艺术境界,去激活自己的生命感受。有些并没有直接呈现“思想性”的作品,依然可以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泰德•休斯的《马群》。我们不必匆忙地去寻求《马群》里“马群”象征的是什么“思想”。事实上,意象自身的意味足以令人无法忘怀。面对“马群”意象,我们犹如面对一组冷酷、犷悍的青灰色铜雕。我们在设身处地的阅读与体味中,灵魂获得一种有效击打!这是对生命力的一种有效治愈与激活。
  现代汉诗的境界越来越追求更大的审美张力,越来越趋向于更多复杂性与含混性的表达。因此,我们不必刻意去提纯“诗意”,以削弱诗歌的表现力和诗思的丰富性。现在的诗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往往将“诗意”理解为“唯美”,将诗意提纯为积极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摒弃了“复杂性”。文学所表现的世界不应该只有“唯美”,越是复杂世界的表达,越是能够加深读者的认知,使其能够形成更加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广义的“诗意”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独特而丰富的感性生命形态,而不是唯美的、抽象化的认知。它是整体性的生命观照,既呈现美好的一面,也呈现并不美好的一面。譬如,海子自杀不值得提倡,但他无论面对多么荒谬的现实,总是在自足的艺术王国里葆守着一份本真与纯粹,宁肯自毁也不愿被玷污。这种纯洁的乌托邦精神,唤起的是积极的价值观念。正如殷国明所说,对于诗人来说,“死亡不仅具有个体生命的意义,而且拥有群体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能够从死亡中得到解脱,但是群体生命却能够从死亡中获得警示: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尽量避免再次堕入深渊”。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悲剧,在悲剧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而不是回避悲剧。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人的具身化逐渐使人的情感创造功能转移到技术媒介,从而让行动媒介理论主宰了“人”的精神活动,人类社会似乎进入了“后人类时代”。当前的“后人类主义”思潮对诗歌艺术的情感价值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情感的立场、人性的立场,才是诗歌艺术最终极的立场。尽管出版了诗集的机器人小冰和小封都声称是IQ和EQ的综合体,但是,究其实质,其创造机制都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技术。算法是以一种“可计算”的信息产制模式将“数据转换成可读的故事”,是一种高智能化的文字组合游戏;而诗歌艺术的情感世界远远超越了AI算法所遵循的“可计算”逻辑及其“数据关系”。无论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使人具身化,人自身的主体性是无法让渡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现实生活的波澜壮阔与丰富多彩,只有经由诗人主体的情感的浸润和灵魂的重构,才能转化为优美的诗篇,触动万千读者的心灵。在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的时代,更有必要重提诗歌的人文精神和诗教价值。
  (摘编自赵思运《新媒介时代的“心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常化的散文时代替代英雄史诗时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后人类时代。
  B.“提纯诗意”即展现情感的积极方面,因容易削弱诗歌的表现力和诗思的丰富性,完全不值得提倡。
  C.“后人类主义”思潮对诗歌艺术的最大挑战在于情感价值,唯有坚持情感和人性的立场,我们才能守住诗歌的阵地。
  D.机器人小冰、小封出版的诗集即便再受欢迎,也依然不过是高智能化的文字组合游戏,是受制于算法法则的。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在发掘生命的诗意和人性的丰富性上意义重大,在当下我们有必要重视诗性阅读。
  B.不同风格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抚慰”效果,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应的诗歌来阅读就可以了。
  C.泰德•休斯的诗歌《马群》里的“马群”意象的意味足以令人无法忘怀,这提醒着我们要专注于诗歌本身营造的艺术境界。
  D.悲剧也是有力量的,它能警示我们珍视生命,珍惜美好,因此回避悲剧的做法并不可取。
  3.下列对文中诗意的“唯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美”并不同于“唯美化”。
  B.“唯美”强调的是只有美的才是值得提炼的,譬如积极的情感;其对立面是丑陋。
  C.“唯美化”强调的是程序性、固定化,即诗歌的“唯美”在语句、意象、主题等层面的笼统评价。
  D.追求唯美并不算错,但相对单一,不符合生活和生命的复杂性、含混性的特征。
  4.文中说“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体,它最富有情感性、想象性、象征性”,下列课本中所学的诗句,不含“象征性”的一项是(    )(3分)
  A.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普希金《致大海》)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节选)》]
  5.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请结合文本谈谈“《诗》教”对人们温柔敦厚人格形成的具体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一个春夜里,爱妮丝和我坐在我们伦敦家中的火炉边,我们的三个孩子在屋里游戏。这时,我听说有个陌生人要见我。
  我的仆人问他可是为业务而来,他做了否定回答。他说他专程来看我,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他上年纪了,我的仆人说,看上去像个农夫。
  孩子们觉得这说法很神秘,就像爱妮丝常对他们讲的一个有趣故事的开头,紧接着就会来一个仇恨一切人的老妖怪,穿着长外衣,恶狠狠的;于是就有些惊慌。我们男孩中的一个把头倚在他母亲膝盖上以躲避伤害,我们最大的孩子是小爱妮丝,她则把她的娃娃放到椅子上来代替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