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970字。

  河北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传播知识与表达意义方面,图像具有文字所不可替代的功用与价值。在人文科学正经历“图像转向”、民俗学因参与非遗保护而日益走向“前台”的今天,民俗学需要将图像纳入研究范围,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图像研究方法。
  图像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这与图像本身的性质直接相关。首先,图像与文字一样,有承载与记录信息的重要作用。在文字诞生以前,人们以岩画、陶器纹样等记录信息。后来,基于这些图像,文字得以产生,汉字中的“日”“月”等象形字即由图像演变而来。在文字诞生以后,图像仍然发挥着承载信息的重要作用,并大大弥补了文字表达之不足。其次,图像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众在生活中运用各种图像,图像本身就是民俗事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年画为例,过年时,除遇新丧等事的人家外,其他人家都会贴年画,如果不贴年画,人们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因此,用图像来证“俗”,或者通过图像来“映现”民众之生活,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开展图像民俗学研究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对图像与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图证“俗”或以“俗”解图。以图证“俗”即通过特定图像中的具体画面来印证特定时期的特定习俗,以“俗”解图即根据对特定时期的特定习俗的相关描述来解读特定图像中的画面内容。这一研究路径秉持图像证史原则,将图像当作史料,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民俗事象进行分析与探讨。与文字相比,图像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因此以图像为依据对相关民俗事象进行分析,更为形象、生动。二是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与探讨。这是图像民俗学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研究路径。将图像置于具体民俗场景中,比单纯依靠图像来证“俗”能获得更多的民俗信息,更有助于理解民众的生活逻辑。以年画为例,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年画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谁制作、谁购买、哪种主题的年画销量大、什么时候张贴、张贴在何处等情况,进而了解该区域民众的年节习俗、审美形态、思想情感、心理认知等信息。
  与其他学科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与图像史学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更关注当下;与艺术史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更关注那些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图像形式,比如年画、剪纸等,而不是更关注那些有名的作品;与哲学的图像研究相比,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更关注实际的生活,而不是更关注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图像民俗学研究应该故步自封,图像民俗学研究应该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比如通过借鉴艺术学研究中对图像之线条、色彩、构图、主题等的本体分析,来提升民俗学的图像研究水平。
  (摘编自王加华《图像民俗学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观赏者阅读民俗图像的过程实际上是“视”的过程。观赏者阅读民俗图像,要经过一个从肉眼观看到心灵领会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观赏者才能深入把握民俗图像的信息。一般来说,观赏者要从三个层面对民俗图像的内容和意义加以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图像与文字都有承载和记录信息的作用,但在传播知识和表达意义方面,图像的价值比文字的价值更大,比如图像能弥补文字表达之不足。
  B.图像是民俗事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得图像民俗学采用的以图证“俗”等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
  C.以图证“俗”与以“俗”解图有所不同,比如运用前面一种方法不需要结合具体民俗场景,运用后面一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民俗场景。
  D.观赏者在阅读民俗图像时,要以肉眼把握原初意义,以心灵领会程式意义和本质意义,只有把握这三重意义才能深入把握图像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俗学将图像纳入研究范围是时代发展、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民俗学图像研究水平的提升,民俗学将为非遗保护做出更多贡献。
  B.在文字诞生以前,图像是人们记录信息的重要方式,一些岩画、陶器上面的图像因承载着古人的生活信息而具有民俗学价值。
  C.以图证“俗”指单靠图像来印证习俗,这条研究路径不如将图像放到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研究路径便捷。
  D.民俗图像的程式意义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观赏者只有对相关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有所了解,才可能理解图像的程式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和精细的笔法,展现了千里江山之胜景。
  B.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以瑞兽礼盒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多日处于热销状态。
  C.学者依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探讨北宋时期的服饰、娱乐、宴饮等习俗。
  D.水神庙壁画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艺术表现力强,其中的一幅戏剧图极具史料价值。
  4.下列选项中,对右边年画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注】年画中的树为枫树。
  A.右边年画中,一只猴子攀在枫树上,要摘树上挂着的官印;一根树枝的末梢挂着一个蜂窝,有蜂栖于其上。
  B.右边年画中,枫、蜂表“封”之意,猴表“侯”之意,枫、蜂、猴、印四个物象组合起来表“封侯挂印”之意。
  C.右边年画的图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寄寓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由材料二可知,右边年画体现出民俗图像的原初意义和本质意义,但和一些民俗图像一样,不具备程式意义。
  5.请结合论证方法分析材料一末段的论述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延安人(节选)
  杜鹏程
  这是吕有怀到铁路工地的第二天。在工程处吃过晚饭,材料室主任黑成威和工程处处长黑永良,领上他去看几个重要工地。他们刚上一个山坡,就让几个干部拦住了。这几个干部是来要材料的。经过一阵交锋,干部们空手而归。黑永良三人直接回了工程处。
  黑永良在办公室来回走了一阵,突然用拳头把桌子一砸,说:“要是我能当钢筋和炸药用,就把我拆成块拿去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