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2340字,答案扫描。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 文试 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学说的重点。在儒家看来,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亲善而仁爱的。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何谓“仁”?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爱人”就是真诚无私地关心和爱护他人。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有身体、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在于人应当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就是所谓的“礼”。儒家并不认为一个人天生就是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成人”。
  道家也讲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应当做什么不同,道家强调人不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即“无为”。但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是简单地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无为”不是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是“为无为”。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事无事”的意思,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做了一个“无事”。“无为”也是一种“为”。所以,“无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积极意义上的不做事,是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甚至比做该做的事更为艰难。
  道家甚至不反对“为”.道家反对的是“争”。道家崇尚的最高的人格境界是“为而不争”。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与“利而不害”是连成一片的。“利而不害”是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原则。“为而不争”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而这两个基本原则,都源自老子对于水的感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利万物”,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一切生物带来生机;二是“不争”,水总是向低处流,不与任何事物相争。水的第一个特性,使人感悟到,人应当向水学习,利万物而不是害他物,这就是“利而不害”的原则,是“天之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高法则。水的第二个特性,使人感悟到,人应当向水学习,不争抢,不能将别人所拥有的,通过强力、抢夺而据为已有,这就是“为而不争”的原则,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做到了“为而不争”,就是一个“圣人”。“为而不争”是“圣人之道”,能以“圣人之道”立身,即是“圣人”。“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其利万物而又不争,“故几于道”。人们学道、遵道、守道,而道不可见,水则“几于道”,最接近于道,所以,人们以道为法,应当以水为法。以水为法,就应当“利而不害”,就应当"为而不争"。
  有人说,道家反对争,不利于杜会发展。道家反对的是“争”,而不是“就”。“兢”“争”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就”是齐头并进,是你好,我也希望通过努力像你一样好,所以,“就”也是“为”;而“争”则是争抢、争夺,是通过强力将别人的据为已有,是通过损害他人、打击他人,而谋求自己的私利,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是为了一已之私而不择手段。道家提倡“为而不争”,道家并不反对“就”。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人可以从道家哲学中获得丰富的思想智慧。(摘编自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对自己的欲望,道家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制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应接他人时自己内心安宁与祥和的境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是说饮食上保障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必花样繁多,不能奢侈浪费。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意思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看来,“仁”就是爱人,就是真诚无私地关心和爱护他人,而樊迟就是践行“仁”的代表。
  B.儒家和道家都倡导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儒家强调成为一个遵循“礼”的人,道家强调“为而不争”。
  C.庄子认为,以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要失败的。这体现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无奈。
  D.道家认为,人性是真诚的,因此与人相处时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又要平和地对待与己不同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把道家的“无为”理解成什么也不做的避世主义,这种理解是对道家哲学的误解。
  B.孔子说“知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这说明儒、道两家都从“流水”中得到了启示。
  C.各人言志时,子路“其言不让”,遭到孔子的哂笑,这说明孔子也是主张“为而不争”的。
  D.挖掘、利用道家的思想,有利于当今人们深入传统文化以求解决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
  3.材料一阐述了道家“为无为.事无事”的观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C.庖丁为魏国的文惠君解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深刻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在此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
  B.材料一通过区别“争”“兢”这两个概念,反驳了“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错误观点,使论证更为周密。
  C.材料二论及当今有些人放纵欲望而伤害了个人人性,破坏了社会价值,这从现实角度论证了道家主张有所节制的重要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道家学说的相关论述,这既是写作论题的需要,也是为了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5.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充斥着“零和博弈”的思维。“零和博弈”的意思是,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水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请结合材料,运用道家思想对这种思维进行反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拜谒司马迁
  蒋巍
  一尊高大雕像,峨冠博带,长衫如飘,在山顶凌风而立。
  山下,从闽野深谷中奔涌而来的黄河,惊涛滚滚,白浪治天,卷起千堆雪。这气势这景观,便属于司马迁。
  雕像为今人所建。是他,但不像他。其相貌和身姿隧含着巨大的历史痛楚.却以铮铮铁骨展现着他永远的精魂。那座山叫“梁山”,地处司马迁的家乡——陕西省韩城市(汉代称“夏阳”)。出城北五十里,在古称“龙门”的地方,沿嶙均的99层石梯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