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00字。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征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看,党的初心使命始终贯穿其中,二者内在契合,统一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彰显了党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即“为国”与“为民”。“为国”就是为了国家富强;“为民”就是为了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实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的基本内涵相通于此。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无产阶级之利益”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此后,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党都始终将人民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践行初心使命而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从生成发展上看,长征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息息相关。一方面,党的初心使命既体现在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中,又是长征精神生成发展的重要动力。长征精神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中淬炼形成的伟大精神,蕴含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等内容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长征途中之所以能够铸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气概,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和红军始终将初心使命铭记于心。另一方面,伟大长征精神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最好滋养,“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内容不仅丰富了党的初心使命的精神内核,更为党践行初心使命做出了指引。
从价值功能上看,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具有内在一致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激励党和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是百年来党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力量,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砥砺前行的精神动能,新时代新征程,长征精神不会因革命战争的远去而失去意义,反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民族血脉而发扬光大;党的初心使命内蕴着党的性质、宗旨,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这两者都具有穿越历史、直抵当下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王珊珊 王黎锋《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今天,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利益趋向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变性,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寻求与长征精神对接的路径。长征精神之所以未被尘封,这一集体记忆到今天仍能被唤醒,是因为它兼具历史的厚重性和时代的延续性,具有两大鲜明的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党将人民的拥护与否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不忘初心,不断胜利。
B.在长征途中我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够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是因为他们拥有了使长征胜利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气概。
C.长征精神意味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是我们党、人民以及民族的力量源泉。
D.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新征程中必须不断保持和大力弘扬的精神,其外在感召价值和时代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掘和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的长征精神,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淬炼而形成的伟大精神。
B.长征精神具有的历史的厚重性和时代的延续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会随革命战争的远去而消失,不会被记忆尘封。
C.长征精神无论是生成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党的初心使命的推动,所以长征精神就是党的初心使命,二者一脉相承。
D.在长征精神内在的科学价值和外在的感召价值的共同作用下,我党一定能团结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断取得胜利。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纲举目张,先指出长征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内在契合,再具体论证。
B.材料二通过引用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讲话,自然引出论证对象。
C.两则材料都论证结构清晰,思路严谨,但材料一采用“总一分”结构,材料二采用层进结构。
D.“索尔兹伯里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一论据两则材料都适用。
4.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内在逻辑上有哪些契合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5.1935年9月底,在长征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毛泽东挥笔写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无一处描述红军艰难困苦、敌军穷凶极恶的字句,却处处体现和讴歌了红军长征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七律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雨之夜
王统照
黄昏过了,阴沉沉的黑幕罩住了大地。虽有清朗月光,却被一层层灰云遮住,更显得这是一个幽沉、静美、萧条的春夜。
灯影被窗隙的微风拂着,只在白纱帏上一来一往地颤动。我正自拿了一本现代的英文新诗集,口里重复念着,咀嚼“寂寞之夜,未眠之前,我尽能听闻”那几个字。我便想寂寞之夜啊,今夕。……想到这里,有一种细微凄凉的声音,冲破了这个静境。①那种声音打在窗纸上,流在树叶上,点滴在门外的菜畦边软而轻松的土壤上,都似奏着又静又轻妙的音乐,一声一声打着人们的心弦。起初还滴答滴答地散落作响,后来被阴夜的东风催着,一阵阵淅淅潇潇,却完成了这个寂寞的春雨之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