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题,约953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学年下学期3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材料一:
  瑞典学者布鲁恩提出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一、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一个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奥地利学者沃尔夫提出跨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个大类是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前者又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转移:所谓超媒介性是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跨媒介的转移是指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性是相对狭义的界定,也包含两种主要的类型: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比如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等;二、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和利用, 比如小说的音乐性。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
  《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戏剧—小说”强调戏剧机构、演出形式、舞台空间等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产生的作用。
  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小说如何利用剧场实现文学性的目的不同,“戏剧—小说”将剧场作为讨论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认为‘戏剧—小说’是从剧场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戏剧创作者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此种次文类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 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戏剧—小说”意味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并置、碰撞、互动和交叉。但是,在“戏剧—小说”中,戏剧性也一样得到重视。“我并非建议摒弃所有的隐喻式戏剧性,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
  “戏剧—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戏剧化有关。“戏剧—小说”不仅仅是有关次文类的一个描述,而且是一个批评概念,主要讨论作者创作的意图性、社会历史语境、跨媒介的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研究中需要纠正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这个跨媒介的文学现象。当代剧场理论关注身体、即兴表演、情动、观演关系、操演性转变等,给“戏剧—小说”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提示媒介互动带来的创新,同时也关注媒介间的差别带来的创造性潜力。
  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和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
  (节选自何成洲《跨媒介视野下的“戏剧—小说”研究》)
  材料二:
  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
  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正是在布鲁恩、沃尔夫两位学者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下,有学者第一次提出“戏剧—小说”这一概念。
  B. “戏剧—小说”在使用定义上比“戏剧性小说”严谨,只用于指出作者在创作、跨媒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C. 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存在较大差异。
  D. 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两则材料同中有异,材料一阐述戏剧和小说融合形成的新的次文学类别,材料二侧重阐述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
  B. 材料一指出,在评价“戏剧—小说”类作品时不能以文学为中心,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  C.材料一提到的“次文类”概念可以理解为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类概念下出现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类。
  D.材料二提到的“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可以理解为表演不能够很好地表现戏曲的文学价值。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作品的跨媒介模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A.鲁迅的小说《祝福》经戏剧作家夏衍改编,被拍成电影,这属于作品外的跨媒介转移。  B.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源自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呈现作品叙事结构的超媒介性。    C.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紧扣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展开剧情,这属于媒介共存。    D.莫言《檀香刑》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由此可知该书体现了媒介指涉。
  4. “戏剧—小说”这种次文类曾被英国著名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艺术的窄桥》一文中预言“小说会变得戏剧化,但并不是戏剧。它会被阅读,而不是被表演”。请你结合材料一合理推测这类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皮鞋
  [苏丹] 阿卜•白克尔•哈里德
  天色暗下来了,水汽预示着将有一个不愉快的黑夜。我坐在市场的一家咖啡馆里,苦苦地思索着下月的日子该怎么过……我在责怪着自己:由于一时冲动,买了一双白皮鞋。按我这样地位的小职员来说,真不该如此,就是想买也该等下月再说。我埋怨我干的荒唐事儿。正在烦恼的时候,耳旁传来一声声叫擦皮鞋的声音……
  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约摸十一岁的孩子,披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