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310字,答案扫描。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 2024年3月25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 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 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因此,自 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 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 迄今,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 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的石灰岩,连西方建筑和雕塑常用的白色石灰石也被称作大理石。 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雕刻艺术的传统材料。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品种众多,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 其中按花色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白的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白大理石、云南苍山白大理石等,纯黑的有广西桂林桂林黑、 河南安阳墨豫黑、 山东苍山墨玉、 湖南邵阳黑大理石等, 红色的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南江红、河北涞水涞水红和阜平阜平红等,绿色的有辽宁丹东丹东绿、 山东莱阳莱阳绿和安徽怀宁碧波等, 彩色的则有云南的春花、 秋花、 水墨花以及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可轻易取得。唐杜牧《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木材就是从四川运到陕西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的大木也日渐稀少,后世华北主要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于,要从长江流域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来说,雨果的观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正确的,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
B 大理石因其产地而得名,后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的石灰岩”,它是我国多地都存在的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
C.建筑营造通常“就地取材”,但从由南方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一事来看,使用木材已经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
D.中国石材主要是在陵墓建筑方面发挥其作用,因为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而石材在功能和意象上都与此相关。
问津教育联合体高二语文试卷(共10页) 第 2页
2.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很多学者无视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的精彩论述,因而认可 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看法。
B.木材和石材都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建筑工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使用。
C.作者引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见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描述都可作为论述类文本中的例证。
B 中国传统哲学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这对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大地上虽然少见“伟大的建筑”,但绝不能抛弃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
B.古人对木材的执着,并非对石头硬度无可奈何,而是出于独到的自然观念。
C.春秋之世,建筑之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
D.两汉时期很少有石砌建筑,实在是因为石头过于厚重,难以产生飘逸之感。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由于中国的建筑真正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我认为对它比较适当的称呼是“人生的建筑”。
A.中国建筑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变化的影响。
B.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见士人心灵与建筑关系之一斑。
C.研究几千年来的中国建筑,即可深入了解中国人过去的生活。
D.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因此与人生的结合不如中国紧密。
5.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李沆担任宰相时,府第的厅堂前仅容一匹马转身。有人说厅堂太窄,李沆认为,居第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奉礼(常由功臣子孙担任的两个小官) 的厅堂已经很宽了。请结合本文,简要评析上述历史故事中蕴藏着的建筑观念。(6分)
问津教育联合体高二语文试卷(共10页) 第3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文本一:
上岭说客
凡一平
他一辈子几乎只做一件事:晕闻。晕闻是壮语,意思是劝说别人。晕是劝说,闻是人,晕闻,意思就是说客。樊宝沙是上岭村的说客。他是我堂叔,从我记事时起,就耳闻目睹他走村串户做说客。 他凭着一张嘴,说服了一个又一个的人,解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我清楚地记得我五岁那年,樊宝沙去劝阻韦光益和潘秀香夫妇把女儿送人的过程和情景,至今依然动人心魄,历历在目。那是寒冬腊月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