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410字。

  辽宁省鞍山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由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又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克莱修、霍布斯和培恩对“幸灾乐祸”的解读具有相似性,认为在人我比较中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是“性恶”的表现。
  B.卢梭认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而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
  C.恻隐之心生发出孔孟的“仁”、佛家的“慈悲”、耶稣的“爱”,是伦理和宗教的基础,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D.怜悯心是柔弱的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的先于思维的心灵运动,它合乎自然;怜悯心甚至在动物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发现了培养恻隐之心的重要性,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这一发现的生动注脚。
  B.虽然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对人性的认知上大相径庭,但其结论都是基于事实推演出来的。
  C.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是相似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
  D.“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
  3.结合三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文中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3分)(    )
  A.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B.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着她们的命运。(《包身工》)
  C.我是村里的游击队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荷花淀》)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与材料三划线内容的论证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者均用了例证,选材典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二者均用到因果论证,由果溯因,论证严谨、说理透彻。
  C.二者都用到演绎推理,逻辑性强,论证充分深入。
  D.二者都用到正反对比思维,破立结合来强化观点。
  5.卢梭“怜悯之心”和孟子“恻隐之心”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